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304不锈钢激光焊接头敏化行为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了304不锈钢激光焊接头的敏化行为。首先介绍了敏化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因,并对激光焊接工艺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通过SEM和EDS分析表征了敏化层和敏化后晶体组织结构的变化,并探究了焊接参数对焊接头敏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功率密度下,焊接头的晶界出现了敏化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晶界处的铬耗尽导致晶界处的镍-铬相分析度降低。 关键词:304不锈钢,敏化,激光焊接头,晶界,铬耗尽 Abstract: Thispaperstudiesthesensitizationbehaviorof304stainlesssteellaserweldingjoints.Firstly,thebasicconceptandreasonofsensitizationphenomenonwereintroduced,andthelaserweldingprocesswasbrieflyintroduced.Then,thechangesofsensitizationlayerandcrystalstructureofsensitizedafterweldingwerecharacterizedbySEMandEDS,andtheinfluenceofweldingparametersonthesensitizationbehaviorofweldingjointswasexplored.Theresultsshowedthatunderhighpowerdensity,thegrainboundariesofweldjointsshowedsensitizationphenomenon,andthemainreasonwasthatthedepletionofchromiumatthegrainboundariesledtothereductionofnickel-chromiumphaseanalysisdegreeatthegrainboundaries. Keywords:304stainlesssteel,sensitization,laserweldingjoint,grainboundary,chromiumdepletion 引言: 304不锈钢是一种常用的高品质不锈钢,广泛应用于制作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容器、设备、管道、餐具等。由于其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耐高温性能,对于不同行业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光焊接是一种高效、高精度的焊接方式,由于其无接触、无污染、无变形等优点,在不锈钢焊接中日益应用,成为一种焊接技术的主要方式。 不锈钢焊接头有时会出现敏化现象,从而降低其耐腐蚀性能。焊接头敏化是指在焊接头处,晶体晶界处的铬被消耗,甚至连锂亦被部分溶出,导致晶界处的镍含量增加,形成Cr-depletedzone。敏化后晶体文元析度非常低,很容易发生晶间腐蚀,从而导致焊接部位的腐蚀破坏,降低其使用寿命。 本文研究了激光焊接头的敏化行为,对焊接头中敏化现象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实验方法: 本实验使用了304不锈钢板材作为焊接工件,使用了激光焊接设备进行焊接。实验中,焊接头的焊接速度、功率密度、激光束直径、向下压力等焊接参数进行了调整。焊接后,对焊接头进行SEM和EDS分析,观察焊接头的敏化层变化及晶体组织结构特点。 结果和讨论: SEM图像表明,焊接头晶界处出现了敏化现象,晶界处的铬耗尽,晶界的镍铬相分析度降低,晶界呈现出很小的锯齿状。此外,在焊接头附近,晶体组织基本没有变化。 通过EDS分析可以发现,焊接头的敏化后的晶体文元析度非常低,镍含量增加,晶界两侧存在显著的铬耗尽。其中,铬耗尽在焊接过程中不均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晶界和晶粒等级依赖性。具体来说,焊接头较大晶粒的敏化比焊接头较小晶粒的敏化更为显著。 焊接参数同样会对焊接头的敏化行为产生影响。在高功率密度下,焊接头的晶界处的敏化现象更为明显。 结论: 本文研究了304不锈钢激光焊接头的敏化行为,发现焊接头的晶界出现敏化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晶界处铬耗尽导致晶界处的镍铬相分析度降低。此外,焊接参数对焊接头敏化行为也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对于提高焊接品质,延长不锈钢结构件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焊接工程师手册.上册[M].北京: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黄光勇,张广强.金属材料敏化现象中的研究进展[J].材料工程,2015,43(10):1-10. 3.卢景军,张庆茂.不锈钢敏化及其腐蚀测试方法[J].材料导报,2000(14):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