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豫西栾川潭头盆地白垩纪-古近纪古气候研究 豫西栾川潭头盆地位于华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内陆盆地。该地区的古气候研究可以为我们了解华北地区晚白垩世到新近纪气候演变提供重要的古环境证据。本文将从盆地地貌、沉积物、古植物群等方面探讨豫西栾川潭头盆地的古气候演变。 一、盆地地貌和沉积物特征 豫西栾川潭头盆地是一个东西向长约25公里,南北向宽约10公里,面积约为200平方千米的中小型内陆盆地。盆地内部地貌呈现“中高两低”(即南部中高,北部低洼)的格局。中部为盆地最高处,海拔在600-700米之间,由砂岩、砂质页岩和灰岩构成。沙地山脉和安阳坳陷蚂蚁山分别位于盆地东南和西北边缘。盆地南侧抬升形成群山,其中最高点为西北方向的黄姚山(海拔约800米),北侧为湍河。 盆地内部地貌的变化对盆地沉积物形成和古气候演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盆地高处的砂质页岩和灰岩主要发育于白垩纪,属于成因较复杂的浅海、湖盆沉积物,是盆地发育的基础。盆地内沉积物的发育历史可以划分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三个时期。早白垩世为深水环境下的黑色页岩、泥页岩、泥质砂岩;晚白垩世为陆相机会环境下的红土、红砂岩和泥炭等多种类型的沉积物;古近纪则主要是泥页岩和泥炭为主,也发现有瓶子窝组沉积岩,其中众多腕足类化石是该组沉积物的重要标志。 二、古植物群研究 植物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豫西栾川潭头盆地晚白垩世和古近纪的植物化石主要有松、柏、杉、槲栎、青冈等,还包括少量的水杉、银杏等古生代植物。这些化石的存在与盆地古气候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古植物群的研究,可以获得当时植被类型、植被成分、植被覆盖率等相关信息,从而推断出古气候。 豫西栾川潭头盆地晚白垩世的植物化石中,以松属和柏属植物为主,这说明当时盆地内侧乾旱的气候条件,适宜针叶林生长。古近纪早期,盆地气候首先呈现暖湿型,出现了较为丰富的翼果松和水曲柳等阔叶树种,表明该时期盆地内部气候湿度一定程度上升高,然后再演变成为湿润气候条件下的热带雨林环境。中晚期则逐渐过渡到温暖湿润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并逐渐恢复常见植物类型。 三、古气候变化特征 据研究,豫西栾川潭头盆地历经了四次古气候转折期:白垩纪晚期向古近纪早期、早至中期过渡的古气候转折,使得豫西的环境从干旱逐渐转变为湿润;古近纪早期向中期(肖树期)的古气候转折,决定豫西地区晚三叠世后期到白垩纪末期的气候干旱剧烈,环境主要表现为荒漠沙地和耐干生态;中晚期的古气候转折,不仅使环境湿度进一步加强,而且出现可重复探测到区域降水量现象。 总体来看,豫西栾川潭头盆地晚白垩世时期气候干旱,适宜针叶林生长。古近纪早期盆地内部气候湿度一定程度上升高,出现了较为丰富的阔叶树种。然而从古近纪中期以后,豫西地区的气候逐渐走向温暖湿润,多样的植物生长的环境逐渐恢复。 四、结论 豫西栾川潭头盆地的古气候演化经历了多次转折,主要分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三个时期。在过去的几千万年中,盆地的古气候主要受风、水、火、冰等大自然力量和地质环境影响。盆地南侧抬升形成的群山以及盆地内部地貌变化对盆地沉积物形成和古气候演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对盆地内的植物化石的研究,可以初步推断出盆地内不同时期的气候特点。从各个方面来看,豫西栾川潭头盆地古近纪时期的气候逐渐转向温暖湿润的方向,多样的植物在该环境下生长得更加旺盛。本文不仅对丰富华北地区晚白垩世到新近纪气候演变的古环境证据,也为探讨不同气候区内部的气候演变提供了有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