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火针疗法演示文稿(优选)火针疗法在针灸治疗当中,毫针是最常用的手段,应用广泛,简便验廉。其他的治疗方法对主流予以补充。随着针灸临床的发展,各种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火针乃其中之一。当前\共有61页\编于星期五\10点火针疗法定义 火针疗法,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的腧穴或患处,以达到祛疾除病目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 贺普仁火针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园利针、毫针、长针、大针。或曰“火”字之误。 名称—燔针、大针 此处所谓的大针,即为火针疗法的专用针。因火针疗法的针具要能耐高温,能速刺,所以要求针体粗大,针尖微圆,如相反则在操作时针具很容易烫手、弯曲、折断,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内经》中提到火针疗法的适应症有四种:痹证、寒证、经筋证、骨病。 此外也提到火针疗法的禁忌证。在当时热证是火针疗法的禁忌证。 从以上论述可以认为火针疗法创立于《黄帝内经》时期。火针历史沿革 伤寒论:共计十余条,“焠刺者,燔针取痹气也”。 名称—称火针为“烧针”和“温针”。 禁忌症:实热证不宜用火针,以及误用的危害。晋唐火针的发展 晋代陈延年《小品方》最早出现火针名称。 晋代皇甫谧撰写的《针灸甲乙经》继承了《黄帝内经》的观点,肯定了“焠刺”是针灸的刺法之一,同时也强调了其适应证为痹证和寒证。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先将火针疗法的适用范围从寒证、痹证,扩展到治疗外科的疮疡疖肿。宋以后,火针疗法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临床针灸家王执中写的《针灸资生经》中最早将火针疗法用于治疗内脏疾病,书中列举了许多有效病例。有治消化系统疾病,也有治呼吸系统疾病的,还有治腰痛的。由此可见,当时火针的适用症已大大扩展了。 火针疗法发展的鼎盛时期为明代。当时的代表作《针灸大成》、《针灸聚英》、《名医类案》等书中均提到了火针。 其中《针灸聚英》中对火针疗法论述最为全面,包括了以前许多针灸家未涉及的内容,从针具、加热、刺法到功效应用和禁忌等都做了全面精细的论述。除此以外,高氏在《针灸聚英》中对火针的功效和适应证也做了深入论述,使火针疗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一定的突破,奠定了火针治病的理论体系。 书中指出火针的功效有二方面,一为引气之功,二为发散之功适应症 正因为火针有行气和发散的作用,所以高氏认为临床可以消除癥瘕积聚,气行血行;还可以破痈排脓,发散毒邪。在治疗禁忌方面,高氏认为除禁忌热性病以外,在某些部位(面部)也应禁用 由此可见,高武对火针疗法的论述是较全面的,也说明了火针疗法进入了较成熟的阶段。清代“火针疗法”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将火针用于治疗眼科疾病。 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提出用火针治疗瘰疬。 吴谦则认为火针能治疗邪气壅于肌肤、关节的一类疾病。 由此可见,在清代火针疗法的适应范围已得到扩大和发展。 清朝后叶至民国年间,中医药事业的衰落使火针疗法的发展也有所停滞。解放后火针疗法与整个医学的发展,与针灸其他针具针法的发展很不协调;临床只有少数医生能掌握;许多省市正规中医医院针灸科绝大部分无人使用它;各级教育部门使用的教科书中对火针疗法讲的很少。对于这一具有独特疗效的传统针法缺少应有的重视。贺老从60年代起研究火针疗法数十年,首先发起和倡导了火针疗法的临床使用,在火针的适应症及治病机理方面作了尝试和探讨,挖掘、应用、发展了这一传统的治疗方法。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坚持使用火针治疗各种病症,包括治疗小儿弱智、子宫肌瘤、外阴白斑、慢性小腿溃疡、下肢静脉曲张、静脉炎等疑难病证的探索,使火针疗法的治疗病种达30多种,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病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在几十年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完善了贺氏针灸温通理论体系,丰富了火针疗法的病机学说,规范了火针操作方法,包括对火针刺法归纳分类,针刺留针时间及间隔时间,较古人扩大了施术部位,扩大了火针的适应症,归纳了注意事项和禁忌症等。独创贺氏火针针具,并制作出一系列适用于不同临床适应症的火针,建立了成熟稳定的制作工艺。为推动火针疗法的普及及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贺老认为:“人体疾病不论外感内伤,其致病原因虽有各种各样,但病机所在,不外气血不通、上下不达、表里不合,火针因其有针有热,故集中了针刺艾灸双重优势,可借助针力与火力,无邪则温补,有邪则胜邪。火针疗法的作用 1、补肾壮阳、升阳举陷:因火针具有增强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的功能,所以能壮阳补虚,升阳举陷。 肾阳虚则临床上可出现肾虚腰痛、阳痿、遗精等;用火针点刺肾俞、命门等穴,可起到益肾壮阳的作用,使肾经气血畅通。脾胃阳虚则可出现胃脘痛、胃下垂等疾病;如用火针点刺足三里、内关、脾俞、中脘等穴,可使脾胃经脉气血畅行,温运中焦,振奋阳气,祛除寒邪,使脾胃运化之功得以恢复,消化、吸收、升降功能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