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南方果树(香蕉、芒果)病虫害防治》香蕉种植概况(二)香蕉虫害17.黄斑蕉弄蝶18.香蕉交脉蚜19.蕉黑带象甲20.香蕉冠网蝽21.斜纹夜蛾22.红缘灯蛾23.中华稻蝗24.蜗牛 一、香蕉束项病一、香蕉束项病叶片不现黄色,但最嫩叶片的叶脉仍出现浓绿色条纹。如果植株现蕾时才发病,则还可以结蕉,但把柄较长而细,果柄弯弯地伸出,果实少而小,果端细如指头,肉脆而无香味。用早期病株叶片的中脉或叶柄来做纵切片或横切片,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韧皮部组织发生如下病变:(1)韧皮部纤维鞘的发育受到抑制,变为含有无数叶绿体的细胞。(2)韧皮部附近的组织里充塞着叶绿体,但健株的这一部分则完全没有叶绿体。(3)韧皮部旁侧的组织细胞发生“并列”的生长,原来的细胞由于内面产生不同平面的胞壁,分裂为几个多角形细胞,这些多角形细胞含有无数叶绿体和显著的胞核。(4)韧皮部筛管和伴胞也发生“并列”的生长,产生许多多角形细胞,这些细胞各含有一个不正常的胞核。是此病很突出的一个特点。香蕉束顶病(病毒病) ──俗称“虾蕉”、“蕉公”一、香蕉束顶病一、香蕉束顶病一、香蕉束顶病一、香蕉束顶病一、香蕉束顶病一、香蕉束顶病香蕉黑星病又名黑痣病、黑斑病、雀斑。 在华南及西南香蕉产区分布相当普遍。发病后损坏外观和易诱发炭疽病的发生,果品价值有较大影响。二、香蕉黑星病香蕉黑星病 ──又称黑斑病、黑痣病、雀斑二、病原 本病为香蕉大茎点菌(Macrophomamusae(Cooke)BerletVogl)侵染如致,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分生孢子器球形或圆锥形,顶部有1细小孔口,褐色,直径70一155微米。分生孢子卵圆形或长椭圆形,单胞,无色。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斑上越冬。次年雨后分生孢子从孢子器中溢出由雨水传播到叶片和果实上,萌发为芽管侵入为害。 四、发病条件 夏、秋季节若多雨高湿有利于发病。五、防治方法 1、消除病原经常清除烧毁病叶及残余物,消灭侵染菌源。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料,增强树势,以提高抗病能力。抽蕾挂果期用干蕉叶包裹果穗,或用塑料薄膜套果,可收到良好效果。五、防治方法3、喷药保护可结合防治炭疽病及时喷药保护,或在香蕉抽蕾后苞叶末开前,用上托WP800倍液喷施果穗和植株,防病效果很好。4、套袋保护在香蕉抽蕾后,用干蕉叶包裹果穗,或塑料薄膜套果(袋口向下),防病效果明显。三、香蕉炭疽病三、香蕉炭疽病香蕉炭疽病 ──造成香蕉腐烂的主要原因三、香蕉炭疽病三、香蕉炭疽病三、香蕉炭疽病三、香蕉炭疽病三、香蕉炭疽病四、香蕉大斑病四、香蕉大斑病四、香蕉大斑病四、香蕉大斑病灰纹病四、香蕉大斑病四、香蕉大斑病四、香蕉大斑病五、香蕉花叶心腐病一、症状 在叶片上,此病引起长短不一褪绿黄色的断续条纹和褪绿黄色梭状圈斑。这些条纹或圈斑分布在整片叶上,或者只发生在局部叶片上,由叶缘向主脉方向延伸,宽1—15mm,严重时整个叶片到处发生黄色条纹与绿色部分相间的现象,呈现类似花叶的病状,以叶面较为明显。在幼株的嫩叶上,条斑较短小,次黄或黄绿色,随着叶片老熟条纹逐渐变为黄褐色至紫黑色,最后可成为坏死条纹(或称枯条纹)和坏死圈斑(枯圈斑)。病株的叶缘有时轻微卷曲,其顶部叶片有扭曲和束生(有点象香蕉束顶病)的倾向。一、症状 与健株相比,感病成株生长较弱,较矮,感病幼株则显著矮缩甚至死亡。当病害进一步发展时,病株嫩叶可能会呈现严重黄化或斑驳的病状,心叶及假茎内部的某些部位出现水渍状,随后坏死变褐色而腐烂。纵切假茎可见病部成长条状(或许多坏死斑排列成长条状)。横切则成块状,腐烂有时甚至可以发生在根茎的里面。由病株长出的吸芽,不是每一个都一定发病。这可能是病毒在转运上的某些原因,使个别吸芽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逃避了感染而没有发病。香蕉花叶心腐病 ──上升迅猛的病害二、病原 病原是一种病毒,称为黄瓜花叶病毒香蕉株系(Cucum6ermosaicvirusstrainbanana)。在电子显微镜下,粒体呈球形(多面体)。此病毒较难通过汁液摩擦传染,直接用病叶汁液摩擦于黄瓜子叶上则容易传染。自然传染媒个主要是棉蚜(玉米蚜和桃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至病毒。此病毒失毒温度为50一55℃,稀释终点为1:100一1:1000,体外保毒期为12-24小时。除侵染香蕉外,还可侵染大蕉以及葫芦科和茄科多种作物和多种杂草。三、侵染循环 此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是田间病株及其吸芽或感病的葫芦科作物,由棉蚜和玉米蚜作媒介在病区辗转传播蔓延,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带毒吸芽。此病潜育期的长短受温度及寄主生育期影响,若在蕉芽幼嫩阶段感染,一般潜育期为7—10天;成株期感染,潜育期长达几个月;若感染黄瓜幼苗,潜育期为5—7天。四、发病条件 l、气候在温暖干燥年份,本病发生较为严重,与蚜虫发生量有密切关系,每年发病高峰期为5-6月。 2、植株年龄新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