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治疗肝肾疾病应用现状[摘要]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治疗肝肾疾病费用低不良反应少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清除内毒素并能减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中药保留灌肠疗法在肝脏疾病及肾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肝肾疾病;应用现状[中图分类号]R2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3(c)-0027-03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是非透析传统方法之一属中医内病外治法即采用高位保留灌肠的方法使药物在肠道中尽可能停留较长时间从而增加药物在肠道的治疗时间以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近年来临床在治疗肝、肾疾病方面应用较多而且临床实践证明该疗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治疗肝、肾疾病有独特的疗效现分别综述如下:1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肝脏疾病慢性重症肝炎是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亚急性肝坏死病情危急死亡率高采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西药保肝、抗病毒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肝脏疾病及其并发症取得较好疗效。刘光伟等[1]用退黄合剂口服及保留灌肠联合大剂量丹参注射液治疗重型肝炎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保肝、对症及单重血浆置换(PE)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退黄合剂(茵陈蒿30g金钱草30g郁金20g大黄10g)每日3次口服及每日1次保留灌肠同时并给予丹参注射液8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28d治疗组病死率为10.0%对照组为27.8%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脘腹胀满、倦怠乏力、口苦症状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氨、总胆红素(TBIL)、内毒素血症(ETM)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升高;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WBC、RBC、TBIL、ETM、PT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LT在治疗组升高、对照组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黄合剂口服及保留灌肠并联合大剂量丹参注射液可明显改善重型肝炎的高胆红素血症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邱梅等[2]选择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和血浆置换治疗治疗组加用解毒凉血中药200mL保留灌肠对照组以同剂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两组均为5次/周连续2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NF-α活性与内毒素水平呈正相关(P0.05)。徐霞等[3]采用大黄赤芍汤:大黄、赤芍、生地、蒲公英、枳实、厚朴腹胀明显者加槟榔;黄疸明显者加茵陈;意识不清者加胆星、石菖蒲;阴虚者加玄参生地用量加倍;阳虚者加附子。采用电脑自控煎药每日1剂每剂取汁300mL分2次保留灌肠治疗肝衰竭总有效率85.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熊焰等[4]用解毒化瘀汤联合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重型肝炎在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脏功能、降低血氨浓度、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丁秀珍等[5]用生大黄煎液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2.50%对照组为65.7l%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贡桂英等[6]用退黄降氨汤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76例结果治疗组在降低血氨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且能缩短患者昏迷的时间疗效有效率治疗组为82.9%对照组为67.1%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宝玲[7]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黄疸)综合疗效为90.0%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曾岳祥等[8]采用重肝合剂保留灌肠阻抑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结果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和4周后血浆内毒素、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张菽薇等[9]用自拟退黄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57例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5.4%与对照组(5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飞玲等[10]采用大黄苦参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结果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楚秀菊等[11]采用中药联合食醋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结果ALT、TBIL、PT、PTA、血氨水平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主要并发症如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袁全才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