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历史选修一北魏文官俑北魏都城洛阳平面图教学目标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三、雷厉风行,移风易俗1.特点:俸禄制均田制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租调制3.意义二、巧设计迁都洛阳15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直接目的:1、原因历史再现出谋划策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请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那里都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探究学习三.移风易俗3.意义251.有关均田制的几个问题 (1)得以推行的原因 ①均田制的形成除了借鉴历史上的井田制,两晋以来的与田、课田制等因素外,与北魏初年“计口授田”的土地政策有着渊源关系。 ②当时地广人稀的客观条件也决定了均田制能够推行于中原。西晋末年以来,中原战乱频繁,大批农民被屠杀或漂泊异乡,自然使中原地区许多肥沃的土地变成了荒田。而且,拓跋部也和其他游牧部落一样,在入主中原之初,把大量民田圈作牧场。土地大都掌握在国家手里,这就为均田制的推行准备了物质条件。③北魏建国以来,皇权比较巩固,在与守旧贵族和宗主们的斗争中,处于强有力的地位。主持改革的冯太后与孝文帝又都富于魄力、果敢坚毅,能够不断排除阻力,使改革顺利推行。 ④均田制规定奴婢、耕牛都可以授田。这对于有奴、牛的鲜卑贵族和世家大族来说,实际获益最多。所以均田制得以在中原推行无阻。(2)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4)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③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④均田制对后代土地制度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实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5)与其他新制之间的关系: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必修2: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2.孝文帝调整生产关系的表现 (1)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改革土地制度,颁布均田令,将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调整产品分配形式,即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一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原来受庇于豪强的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3)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实行三长制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三长制的实行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特别是对人民的控制。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胡汉文化的融合和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侧重考查比较能力。第(2)问考查归纳概括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将除了均田制之外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罗列回答即可,回答时注意语言简练,只答措施,不要把具体内容答上,以免答非所问。第(3)问考查分析能力,解答时一定注意要求回答的内容限制,“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