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3*不懂就要问 【课前解析】 本课是本套教材编排的第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主动思考、提问和交流,充分发表个人见解。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运用学到的方法,交流有新鲜感的句子。 关注题目:本课的题目是课文的高度概括,文章围绕“不懂就要问”展开了具体的描写。 关注结构:课文结构清晰,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围绕“学文学问不懂就要问。”这个关键句,揭示了“不懂就要问”的道理,给学生以启发。 ◇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讲述了“问”的起因是少年孙中山不懂书中的意思,壮胆向先生提问,吓呆其他同学。 ◇第二部分(四至七自然段):讲述了“问”的经过:先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向学生讲解这段话的意思。 ◇第三部分(八至九自然段):讲述了“问”的结果:通过孙中山和同学之间的问答,表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态度。 关注语言:文章语言平实,贴近学习生活。如“私塾”“戒尺”“挨打”,以及描写课堂上学生读书的词语,如“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几个词语学生可能感觉陌生,可适当补充时代背景予以理解。其中孙中山的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语言通俗,却又蕴含着道理,具有新鲜感。 关注能力: 1.简单表达对课文故事的看法,培养学生大胆表达自我的能力; 2.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诵、例”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结合诘境学习生字新词,根据字义确定多音字读音。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特点,再进一步关注关键笔画,正确规范地写好汉字。词句理解方面,主要采用问题引导方式,少教多学,让学生自主探究,抓住“有趣的句子”,尝试找出句子的“新鲜感”!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提示、课后泡泡,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自主默读、思考、提问,并积极与人交流看法,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人名言引发兴趣 1.教师新课导入: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它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孙中山儿时“不知为不知”的小故事。 课件出示1、2: 课件出示2:展示孙中山人物介绍。 2.教师过渡:同学们,看完孙中山的介绍,是不是感觉他很厉害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他小时候的故事吧! 课件出示3: 3.板书并齐读课题:(3不懂就要问) (设计意图:通过名人名言,吸引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孙中山儿时故事的兴趣,为以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一遍。 课件出示4: 2.学习生字词。 教师过渡: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字词识记得如何呢?来吧,牛刀小试一下。 我会认 ①正字音:出示生字,自读两遍,再指名读。 ②辨字形:从字形上进行区分,比较记忆。 课件出示5、6: ③组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课件出示7: ④多音字:背、圈。 课件出示8、9: ⑤连一连,解词语。 课件出示10、11: (设计意图:先潜移默化的解决新词问题,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扫清障碍。)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提出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课件出示12: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的不完整,教师适当补充关键词,并相机板书。(默读) 引导思考:课文讲了谁,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适当提示如何默读。 课件出示13: 2.默读感悟品味新词。 (1)请同学们读1到3自然段,交流自己圈画的有趣的词语和句子。相机板书。(圈画) (设计意图:锻炼同学们自主默读能力,提高对课文中“新鲜又有趣”的词语和句子的敏感度。) 课件出示14、15: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找到的有趣的句子,并跟同学们交流:这些句子有趣在哪里呢?教师相机参与讨论、点拨和出示课件。 ①有趣的句子一:“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学生读书比作唱歌,形象地写出了学生读书的状态,学生们读书很享受、很投入,为后面学生们听到孙中山提问后的“吓呆”了铺垫。 (设计意图:找出关键句子的有趣之处,并适当拓展,提示学生说一个比喻句,加深理解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