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SATWE软件 分析与设计参数补充定义2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 概念:地震沿着不同的方向作用,结构地震反应的大小 一般也不同。结构地震反应是地震作用方向角的函数,存在 某个角度使得结构地震反应取极大,那么这个方向我们就称 为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逆时针方向为正。 使用:TAT、SATWE和PMSAP可以自动计算出这个最不 利方向角,并在文件中输出。如该角度大于±15度,用户可以把这个角度值回填到:“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度)”参数项中,重新进行计算,以体现最不利地震作用的影响。 TAT在TAT-4.OUT中输出; SATWE在WMASS.OUT中输出; PMSAP在工程名.ABS中输出;4裙房层数: 规范: 高规第10.6.4条条文说明指出为保证多塔楼建筑中塔楼与底盘整体工作,塔楼之间裙房连接体的屋面梁以及塔楼中与裙房连接体相连的外围柱、墙,从固定端至出裙房屋面上一层的高度范围内,在构造上应予以特别加强。 实现: 程序设置了‘裙房层数’参数,作为多塔楼结构的底部加强部位的判断因素,即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还要满足裙房层数的要求,从而加强墙的抗震构造。 ‘裙房层数’参数的加强仅限于剪力墙,程序没有对塔楼之间裙房连接体的屋面梁以及塔楼中与裙房连接体相连的外围柱构造上应予以特别加强。对于这些部位用户应在施工图中特别加强。转换层所在层号: 新抗震规范3.4.3条规定,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新高规5.1.14条规定,楼层侧向刚度小于上层的70%或其上三层平均值的80%时,该楼层地震剪力应乘1.15增大系数;新抗震规范3.4.3条规定,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1.25-1.5的增大系数。 针对这些条文,程序通过自动计算楼层刚度比,来决定是 否采用1.15的楼层剪力增大系数。 但是只要有转换层,就必须人工输入“转换层所在层号”,以准确实现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放大。 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板假定: 按照规范要求,结构的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定下作出的,所以如果用户设定了弹性楼板,在计算位移比时应选择此项。 计算完成后再去掉此项选择,以弹性楼板方式进行后续计算。 地下室层数:是为导算风荷载和自动形成嵌固约束信息服务的,因为地下室无风荷载作用注意:这里的地下室层数是指与上部结构同时进行内力分析的地下室部分地下室对风荷载计算的影响壳元最大边长:是在墙元细分时需要的一个参数,对于尺寸较大的剪力墙,在作墙元细分形成一系列小壳元时,为确保分析精度,要求小壳元的边长不得大于给定限值,程序限定1.0〈=Dmax〈=5.0,隐含为2。对于一般工程可取2,对于框支剪力墙结构,可取得小些,如1.5或1.0。模拟施工的意义: 高层建筑结构当竖向恒载一次加上时,其上部的竖向 位移往往偏大,为了协调如此大的竖向位移,有时会出现 拉柱或梁没有负弯矩的情况。而在实际施工中,竖向恒载 是一层一层作用的,并在施工中逐层找平,下层的变形对 上层基本上不产生影响。结构的竖向变形在建造到上部时 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因此不会产生一次性加荷所产生的 异常现象。程序对竖向恒载作用专门做了处理,可以考虑 并模拟施工加荷的这种因素。模拟施工荷载的两种算法14风荷载 基本风压基本值的重现期由原来的30年一遇改为50年一遇;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按100年一遇的风压值采用。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基本风压一般要考虑地点和环境的影响,如沿海地区和强风地带等,在规范规定的基础上要把基本风压放大1.1或1.2倍.地面粗糙度类别由原来的A、B、C类,改为A、B、C、D类。C类是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为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结构基本周期:采用高规中的经验公式或者直接采用软件的缺省值,待计算完成后输入计算书中的结构基本周期。体型系数:现代多、高层结构立面变化较大,不同的区段内的体型系数可能不一样.(程序限定最多为三段)17结构规则性: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如果平面或竖向不规则,会对楼层水平位移、层间位移以及薄弱层的计算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抗震设防烈度: 新抗震规范改变了抗震设防烈度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增加了7度(0.15g)和8度(0.30g)两种情况(见新抗震规范表3.2.2),因而程序在原有6,7,8,9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7度(0.15g)和8度(0.30g)两个选项。 设计地震分组: 设计近震、远震改为设计地震分组,分别为设计地震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程序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