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网络舆情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政治考量|网络舆情与政府公信力 摘要: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为公民的民主参与和政治诉求提供了新的平台,也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全面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民意监督,建立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机制,构建疏通民意表达的多元化渠道,建设责任政府,是地方政府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考量地方政府政治公信力的现实选择。关键词: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公信力;政治考量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8-0008-05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互联网逐渐成为公众发表意见和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网络问政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监督途径。网络舆情在推动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国家领导人到地方各级干部,网络也逐渐成为他们了解民情、听取民声和体察民意的重要场域。许多发生在公共领域抑或是私人领域影响广泛的事件,不同层面上借助网络平台引发社会关注,最终实现了问题的解决。在地方政府和网络舆情的复杂互动过程中,舆情其实就是民意的集中表达,地方政府对待舆情的态度,实际上就是对待民意的态度,也是地方政府公信力政治考量的依据,它的高低、强弱直接关系着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是维系地方政府持续、稳定和发展的现实条件。因此,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情,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重塑政府公信力的重要课题。一、网络舆情的发展特点网络舆情是公民就社会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关涉自身或社会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并借助互联网公开表达的各种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是个体集合意识在网络媒体中的反映。作为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运用和影射的网络舆情以其即时、互动的特点,正在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舆论直通车”。网络改变了我国社会舆情的生态环境,形成了新的网络舆论场。事实上,就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而言,每一个网络舆论场的产生,都是舆情主体、客体、介体和本体四个要素密切联系的产物,同时也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有5.12亿网民,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崛起,我国的网络舆情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1.主体更趋理性。舆情主体是指众人之论的社会公众,或者说是参与舆情活动的人,包括公众、社会团体以及以个人身份发表意见的人。网络舆情主体是在网上发表观点和意见的网民。与中国网络发展最初形态不同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不再是奢侈的消费品,它已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需品,正在走进寻常百姓家。因技术壁垒的减除和门槛的降低,今天的中国网民身上退却了网络初兴时的兴奋和狂躁,更多地表现为理性的使用网络和看待网络。这种理性一方面表现为网民对网络在认识上开始由“技术”转向工具,认为网络不过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平台和工具,正像人们对电的使用一样,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另一方面表现为网民开始理性地看待网络中的信息,意识到网络信息不过是现实信息在网络空间的再现,网络其实是现实的延伸。因此,面对网络事件的出现,最初的兴奋和狂躁以及无厘头式的转载、跟帖、攻击甚至谩骂必然会逐步转向理性的审视。特别是网络实名制的实行,使得网民们面对网络时不再是虚拟的狂歌漫舞,而是以自身的良知和责任拷问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进而展示人性中的真、善、美。2.客体更趋公共性。舆情客体是公众所要表达的事实和状态,或者说“特定事态”,也称公众关注的对象。静止不动或者没有变化的事物通常不会成为人们议论的对象,能够成为舆情对象的通常是在变动过程中成为公众注意的事物,诸如社会变动、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自然反常现象以及流行的观念和时尚等。“公共性”在政治学视野中是指个体平等地表达个人愿望、倾向和信念的一种民主原则。与网络初兴时公众关注的私人事态或者私人问题不同的是,今天中国网民不再拒斥公共事态,或者说是更多地体现出对公共问题的关注,他们开始从私人空间走向公共空间,从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从组织领域走向自组织领域。开始意识到所谓的私事实际上蕴含着公共的诉求,意识到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事件其实都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事件,而是社会公共事件的一部分。为此,在面对单个人的突发事件时不再是以旁观者或局外人的态度去应对,而是呈现出一个集合,一种社会的场域和氛围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是以人的社会性所支持并为社会性所体现,要求利益或情感的相关者做出某种反应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网络时代,只要具备并掌握了上网的条件和技术的公民都可以成为网络中表达意见、发表看法、发出诉求的剧中人和当事者,每一件发生在个人身上的事件也极有可能在网络空间得以展现并放大成为公共性的事件,因而呈现为公共性。3.介体更趋多样性。舆情介体,也叫舆情媒介,是联接舆情主体和舆情客体的中介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