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特种灸法(一)炼脐法<操作方法>(2)施灸时,取麦粉适量,用水调和成团;将面粉做团圈置于脐上,并取上药末6g放入脐内;用槐树皮剪成一个圆币形,将脐上药末盖好;上置大艾炷点燃施灸。炼脐法示意图(3)灸量: 施灸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即随年壮。灸治一次换一次药末,每月或每季度可灸一次。<适应病症>(二)温脐种子灸法<操作方法>温脐种子灸法示意图<适应病症>(三)长蛇灸法<操作方法>2.敷蒜泥: 将蒜泥敷于第6颈椎至尾闾之间(背部正中线部位),蒜泥厚约0.7cm,宽7cm,蒜泥周围用面皮纸封固。5.施灸:分别将艾炷置于大椎与腰俞上点燃施灸。不计壮数,直到患者口鼻中有蒜味时停灸。 6.灸后:用温开水渗湿棉皮纸周围,除去蒜泥。灸后因蒜泥和火热刺灸,背部正中多起水泡。灸后须调养休息2周。长蛇灸示意图<适应病症>(四)铺灸法<操作方法>2.从大椎穴至腰俞,沿脊背正中线上敷斑麝粉1.8g,再于斑麝粉上铺底宽5cm、高2.5cm的三角形艾炷一条,然后用火将两头与中间点燃施灸,使整条艾炷慢慢地燃尽,每次可灸1-3壮。3.灸后 灸后皮肤潮红,起水泡,3日后引流水泡。 谨防感染,灸后忌生冷辛辣及肥甘厚味,注意调养休息,忌房事。<适应病症>铺灸法示意图(五)大灸法大灸法,古书未见记载,为唐山丰润高怀先生家传秘法。高氏精通针灸医术,能起大症,声誉遍及数县。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1950年悬壶于唐山时,亲得其传,并验之于临床,果有奇效,遂记本法及验案(见《中医杂志》<1>:1961),以期流传海内外。<操作方法>灸前,①将艾绒全部做成大艾炷,②将咸萝卜切成同身寸见方,厚约0.3cm的小片,③大蒜捣烂如泥,④于每片咸萝卜片上,放置栗子大蒜泥一团,摊平均匀后,中间用手按一凹陷即可。 施灸时,先灸背部,后灸腹部。2.背部灸法:3.然后在第1排的外侧,沿着其外缘再排第2行,此行比第1行少排1片,上下端各空半片。 4.将咸萝卜片排好后,用镊子夹住做好的艾炷在酒精灯上点燃,放在咸萝卜片上的蒜凹中,逐个放好,放齐。 5.每个艾炷将熄时接上另一炷,不是火力中断,每片约灸3-5壮。背部灸示意图2.腹部灸法:2.在鸠尾、神阙穴各放1片不着蒜泥的咸萝卜片,此2片要比其他片上下短1/3,不灸。此2片之间排列咸萝卜片6片,神阙穴至曲骨穴之间排列6片。若是妇女,则石门穴处不灸。3.然后沿正中1行的两侧再各排1行,每行7片,沿第2行两侧再排6片,上端与中脘穴平齐,咸萝卜片放好后开始施灸,方法同背部灸法。胸部灸示意图4.灸后: 灸毕务必用三棱针点刺十宣穴出血,针刺三阴交,用泻法。<适应病症><注意事项>3.本法灸点较多,若照顾不到,容易造成烧伤,增加患者痛苦,应特别加以注意。 4.灸后必须于十宣穴刺血、针泻三阴交,否则会影响疗效,并产生副作用。(六)隔核桃壳灸法1.特制眼镜架:用铁丝制成一副眼镜架,镜框两侧外方用钢丝向内前各弯一个钩形,高和长约2cm,以备施灸时插艾条用。2.菊花液浸泡核桃壳:取核桃壳1个从中线劈开,去仁,留壳备用(壳有裂缝者不可用),灸前将核桃壳放于菊花液中浸泡3-5分钟。3.燃艾施灸: 取出核桃壳套在患眼侧的镜框内。并于患眼侧的弯钩上插一艾条,将艾条点燃,戴上镜架施灸。每次灸1-3壮,每日灸1-2次,12次为1疗程,休息3-5天后再灸。<适应病症>(七)骑竹马灸法本法首见于宋代《卫济宝书》中,称“骑竹马量灸法”。记载本法较为全面而详细者,当属宋代孙炬卿重刊同代闻人耆年的《备急救法》一书。 其后历代针灸、外科等医籍多有收载,名称大同小异,或称“骑竹马法”,或称“竹马灸”,或称“骑竹马灸穴法”等。<操作方法>482.再令病人屈中指,用竹篾量取中节两横纹之间的长度,此为一寸,即所谓同身寸。3.跨竹杠:取竹杠或圆木棒1根,将其两端用桌子或椅子背扛起(可在竹杠与桌面之间衬垫一些棉织品,使杠不易滚动)。然后让病人脱去上衣,解开腰带,骑跨于竹杠之上,并使尾闾骨端抵住竹杠。也可以不用桌椅,让病人骑跨于竹杠之上后,前后用两人扛起。骑竹马灸法示意图骑竹马灸法示意图4.取灸穴:让病人在竹杠上挺起腰背,双足离地做下垂状。将前所量从曲池穴至中指尖端的竹篾,自尾骨端沿脊背正中向上量,在竹篾上端用笔作一标记(此点不是灸穴)。再将前所量中指同身寸长度,以此点为中心向两旁各量一寸,有笔点下,此两点便是本法灸穴。5.施灸:在两灸穴处,先涂以蒜汁,再将蚕豆大小的艾炷立即粘附于穴上,用火点燃施灸。当病人感到灼痛时,术者用手不断拍打灸处周围以减轻疼痛,直至艾炷燃尽。除去艾灰,再涂以蒜汁,另换一炷点燃。如此每穴各3壮,或5-7壮,不可多灸。<适应病症>本法具有消瘀散结、解毒生肌、通络止痛等功效,多应用于外科病证,可治疗多种疮疡。 据《备急救法》所载,本法应用于疮疡疾患“可以起死救危,有非常之功,累试累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