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利用环境投入产出研究方法测算我国出口各部门的碳排放强度和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利用SDA与LMDI分解法相结合的方法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分解为四个影响因素分别分析直接排放系数效应、中间生产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出要优化出口贸易产业结构避免出口资源类产品限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维持大宗贸易产品出口支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通过建立合理的碳排放机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关键词]投入产出;出口隐含碳;SDA;LMDI[中图分类号]F75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3-0021-04作者简介:张婧(1986-)女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周口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隐含碳排放、技术性贸易壁垒。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但我国隐含碳排放量却位居世界第一使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压力甚至出现中国“威胁气候安全”的论调。为此中国政府做出积极应对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而中国CO2排放量的急剧增加不仅是由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引起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出口了大量能源密集型产品这部分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能源并排放大量CO2这部分排放本应由消费国承担却通过贸易转移到中国推高了中国碳排放量。目前我国面临的碳减排压力越来越大对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和研究对于重新界定我国的碳排放责任、争夺国际气候谈判话语权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文献综述国外学术界主要集中于对双边、多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定量研究上。Shui和Harriss(2006)利用投入产出法发现1997―2003年中国约有10%的隐含碳排放是由于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产生的中国相对美国的贸易商品中隐含碳排放存在顺差。Ackerman等(2007)通过研究美日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发现日本也存在同我国相似情况同样美日贸易使得一部分本属于美国的隐含碳排放转移到了日本。Dongetal(2008)则利用IDA(IndexDecompositionAnalysis)考察中日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发现贸易规模扩大是驱动中日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Yan和Yang(2010)运用SDA分解法研究中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认为贸易规模的扩大是推高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国内学者主要是从贸易对我国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齐烨、李惠民和徐明(2008)用日本的碳效率对中国的进口产品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得到2006年我国净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张友国(2010)运用SDA分解法将影响中国隐含碳排放的因素分为六个贸易规模的增长起到正向的主要作用部门能源强度的降低则起到负向的主要作用其它因素对碳排放影响较小。兰宜生和丁学敏(2011)测算了2002年、2005年、2007年我国出口商品内含碳排放量并运用投入产出偏差模型得到技术效应能够减少出口内含碳排放是减排的主要因素。杜云书、张为付(2012)比较了1997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出口隐含碳排放数据认为我国出口隐含碳排放量较大在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较高且存在行业和国别流向集中度并利用结构分解方法得到出口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三、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测算与分析(一)中国出口贸易中各部门CO2排放量的测算方法目前投入产出模型可以全面计算一个国家各部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排放的CO2是较为理想的分析工具故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我国出口贸易中各产业部门(最终)产品的隐含碳排放量。(二)数据的来源与处理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刘起运、彭志龙主编的《中国1992―200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及分析》中关于1997年、2002年和2005年33个部门的可比价投入产出表(以2000年为基期)。可比价投入产出表相比现价投入产出表可以避免价格因素的干扰再者在可比价投入产出表中其他项被纳入最终需求中但因该项很小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中的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分行业主要能源种类消费数据”。部分出口贸易数据来自UNCOMTRADE数据库。由于投入产出数据和能源消费数据的部门分类并不统一为了使其相互匹配对一些行业进行了归并。因数据限制或出口额较小第三产业数据、建筑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供应业和电力热力生产等行业本文不做研究。进行整理后本文所涉及的有关货物出口的产业部门共有21个包括1个农业部门和20个工业部门(见表1)。(三)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