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0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节面部局部解剖面部,又称颜面部,指上起发际,下达下颌骨下缘,两侧至下颌支后缘之间的部位。 以经过眉间点及鼻下点的两水平线为界,将颜面部分为上1/3、中1/3和下1/3三等分。 颌面部:由颜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组成,口腔临床的范围已由面中1/3、面下1/3向面上1/3和颅部拓宽和加深。 面部为人体经常外露的部位,是外形美的重要代表区之一和敏感部位,在功能、形态及外观上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面部形态及解剖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各区: 1.眶区:四周以眶缘为界,为视器所在。 2.鼻区:上界鼻根点,下界鼻底,两侧界为内眦与鼻翼点的连线,为鼻所在。 3.唇区:上界鼻底,两侧界为唇面沟,下以颏唇沟与颏区分界,为口所在。 4.颏区:上界为颏唇沟,两侧界为口角的垂线,下以下颌下缘为界。5.眶下区:上为眶下缘,内邻鼻区,外侧界为上颌骨颧突根部的垂线,下界为唇面沟中点至上颌骨颧突根下缘的连线。 6.颧区:上为颧弓上缘,下为颧骨下缘,前界为上颌骨颧突根部,后界是颧弓后端。 7.颊区:前界为唇区和颏区,后界为咬肌前缘,上邻眶下区和颧区,下界为下颌下缘。 8.腮腺咬肌区:上为颧弓及外耳道下缘,前为咬肌前缘,后为胸锁乳突肌、乳突、二腹肌后腹的前缘,下以下颌下缘为界。9.面侧深区:位于颧弓和下颌支的深面,前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腮腺深叶,内为翼外板,外以下颌支为界。该区亦即颞下间隙及翼颌间隙的范围。 10.额面区:上界为发际,下界为眶上缘,两侧为上颞线。 11.颞面区:后界为发际,下界为颧弓上缘,前上界为上颞线。1.睑裂:上、下睑之间的裂隙,常作为面部垂直比例的标志。正常睑裂的宽度:3.5cm、高度:1.0~1.2cm。 2.睑内侧联合和睑外侧联合:为上、下睑在内侧和外侧的结合处。 3.内眦和外眦:分别为睑内侧联合和睑外侧联合处所成的角。内眦钝圆形,外眦锐角形,外眦较内眦约高3~4mm,为面部垂直比例作垂线的标志。4.鼻根、鼻尖和鼻背: 5.鼻底和鼻孔:锥形外鼻之底称鼻底;鼻底上有左、右卵圆形孔,称鼻孔或鼻前孔。 6.鼻小柱和鼻翼:两侧鼻前孔之间的隆嵴称鼻小柱;鼻前孔外侧的隆起为鼻翼。 7.鼻面沟:鼻外侧之长形凹陷。沿此沟作手术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显。 8.唇面沟:为上唇与颊部之斜行凹陷。沿此沟作手术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显。矫治修复时,此沟常用以作为判断面容恢复情况的指征。9.鼻唇沟:鼻面沟与唇面沟之合称。 10.口裂: 11.口角:正常位置约相当于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施行口角开大或缩小术时,应注意此关系。 12.唇红:上、下唇的游离缘,系皮肤与粘膜的移行区。 13.唇红缘:唇红与皮肤之交界处。 14.唇弓和人中点(人中切迹):上唇的全部唇红缘呈弓背状称唇弓;唇弓在正中线微向前突,此处称为人中点(人中切迹)。15.唇峰和唇珠:人中点两侧的唇弓最高点称为唇峰(唇弓峰),上唇正中唇红呈珠状向前下方突出名唇珠(上唇结节)。 16.人中:上唇皮肤表面正中,由鼻小柱向下至唇红缘的纵行浅沟称之。 17.人中嵴:人中两侧各有一条与其并行的皮肤嵴,由鼻孔底伸延至唇峰称之。 18.颏唇沟:下唇与颏部之间的横形凹陷。 19.颏下点:为颏部正中最低点,常用以作为测量面部距离的标志。20.耳屏:外耳道前方之结节状突起,临床常在其前方,颧弓根部之下,检查下颌骨髁突的活动情况。耳屏前方约1cm可触及颞浅动脉的搏动。 21.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约0.5cm,体表投影: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 22.颏孔:下颌体外侧面,成人多位于第二前磨牙或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中点微上方,距正中线约2~3cm 23.腮腺导管体表投影: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面部比例:我国古代画论中的“三停五眼”之说。(2)小三停:系指鼻下点至口裂点、口裂点至颏上点(颏唇沟正中点)、颏上点至颏下点又将面下1/3分为三个基本相等部分,其中上1/3为上唇高度,下2/3为下唇及颏的高度。男性上唇约24mm,下唇及颏约50mm,女性少4mm。 (3)侧三停:以耳屏中心为顶点,分别向发际中点、眉间点、鼻尖点和颏前点做连线,形成三个夹角,其夹角差小于10°则符合颜面美的要求。五眼:沿两眼内、外眦作垂线,可将面部在眼裂水平分为五等份,每一等份的宽度与一个眼裂的宽度相等,即两眼内眦间距,两眼裂宽度和左、右外眦至耳轮间距相等。黄金比的来历: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将木棒按不同比例折断,多次进行比较,发现短段与长段之比为1:1.618=0.618时最美。后来,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Plato)将此比称为黄金分割。此后,欧洲人将此比例关系广泛应用于建筑和生活等领域中。如,古埃及胡夫大金塔,其高度和底边长度符合黄金比。颏至眼外眦距/颏至发际距 颏至口裂距/颏至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