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适应与选择:以《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为例 《生死疲劳》是奥地利作家伯纳德·舒林的代表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其中汉语译本便有多个版本。本文将以葛浩文所译的《生死疲劳》为例,从适应与选择的角度分析其翻译策略。 适应与选择是翻译中一个基本概念。适应是指翻译语言的适应性,即在保持原意基础上合理的使用翻译语言;选择则是指在适应基础上,贴近文化、时代等背景,选择最恰当、贴切的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适应与选择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都是十分关键的。 首先,从适应性角度看,葛浩文所译的《生死疲劳》非常符合翻译基本要求。他在翻译上充分尊重了原文的语言特点,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风格,同时又使翻译语言符合当代汉语表达习惯,让读者可以清晰、准确地理解原文所想表达的意思。 比如,在原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的意象描写,表现出当时军队生活的苦难、艰辛,而葛浩文则在翻译中充分考虑了中文读者语言习惯,使翻译语言仍同时含有原文所传达的意象和情感。例如原文写到“wintergekühlteGletscherluft”,葛浩文将其译为“冬日凝固的冰川空气”;而原文中描述白天炎热时,阳光灼人,他则把“Sommerglut”翻译为“夏日灼热的阳光”,这些翻译让读者可以真正感受到原文所表达的情感,体现了适应的贯彻过程。 其次,从选择性角度来看,葛浩文所译的《生死疲劳》也同样优秀。他在翻译中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多重文化内涵以及顽强的文学风格,同时也特别注意到原著在华文化环境下的适袭。比如,在翻译风格的选择上,葛浩文在译文中采用了大量常见的口语化表达,如“逛街女”、“咱们京城”等,这种对于当地习惯与文化的选择恰好可以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实际。同时,他还运用了许多汉语的俚语和习语,如“对谁都照顾就是害了自己”、“足底板子沾了泥,心里就会不爽”等,这种选择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所传达的言外之意。 总的说来,在翻译适应性和选择性的两方面,葛浩文都做到了很好的结合。《生死疲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不仅是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个悲剧故事和当时社会的反映。因此,适应和选择在他的翻译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在保留原文的同时,也赋予了不同的文化色彩。葛浩文的《生死疲劳》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翻译,让读者欣赏到了伯纳德·舒林独特的文学魅力,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德语文化和中华文化之间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