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弃善从恶:道德许可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道德许可是指某个人在完成一个道德行为之后,另外一个看似不道德的行为被认为是被许可的。这种现象通常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不少情况下被认为是一种情理之中的现象。我们认为,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那么他就有权利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但是,根据最近的心理学研究,这种想法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对人心理的影响,并导致人们做出一些不良的决策。本文将探讨道德许可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道德许可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 研究表明,道德许可与道德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德氛围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强调行为正确与不正确的氛围。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当参与者处于一种宽松的道德氛围中时,他们更有可能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而当他们处于一种严格的道德氛围中时,他们则更倾向于采取道德的行为。道德许可不仅会造成人们不道德行为的倾向,还有可能对个人的道德观念造成深远的影响。 个人在道德决策中,往往会进行信息的搜集、比较和分析,在权衡各种利弊之后做出自己的决策。当一个人采取不道德行为时,他们很容易找到一系列的理由,来支持他们的决策。这些理由可能是某种机会、另一个人采取了同样的行为、不公平待遇、受到暴力威胁等等。尤其当一个人之前做了一些好事后,这个机会变得更大。 心理机制 有两个心理机制被用来解释为什么道德许可会影响不道德行为的效果。第一个是心理平衡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当个体的行为或意见与其他相关要素一致,心理平衡就会产生,这会导致个体对以上行为或意见的看法更为积极,更容易内化。因此,如果一个人已经完成了某个道德行为,他们更有可能认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是合理的,因为他们认为这符合了自己相关要素的预期。 第二个心理机制是“道德倦怠”(moralexhaustion)即在长时间内展现道德行为后,个人的自我控制会降低,并最终导致行为的负面改变。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在经历长时间的预防型的行为(如不停地提醒自己,告诉自己这个行为不道德),会导致道德倦怠,使得个体更容易去采取不道德的行为。 结论 道德许可对不道德行为有明显的影响,不但可能引发心理平衡,还可能导致道德倦怠。一旦这种心理现象植根于个人心中,那么人们的道德观念会发生自我审查的崩溃,进而导致自己的道德行为快速变化,这会带来危险性和负面影响。因此,对于个体来说,要保持积极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要避免采取不道德行为。对于社会来说,要建立适度严格的道德氛围,以避免不道德行为成为常态并误导了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