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摘要】一面是大学生就业困难而同时企业为找不到适用的员工发愁这种似乎并不应该同时出现的矛盾情况耐人寻味。笔者通过对经济发展、用工制度、择业观念和人才标准等方面的初步分析阐述这一现象的经济和社会根源并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准入择业观念人才标准“就业难”和“用工荒”这两个在逻辑上相悖的状况同时出现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处于发展中的国家确实令人诧异。但只要经过仔细地分析和思考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并无真正意义上的矛盾它实质上是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一种结构性失衡状态其根源一方面是供需双方意愿的分歧另一方面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择业观念、用工制度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笔者就几个因素的影响进行粗浅分析并给出自己的一些个人建议。1就业难的演变1.1工业化进程导致就业难的群体发生变化在计划经济时期虽然我国的城镇人口基数较少加之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鲜有农民进城务工;但是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十分落后可解决的就业岗位原本就十分稀少;而且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岗位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一职难求成为普遍情况大家都以能进入企事业单位为荣并导致不正之风盛行。所以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其真正目的实质上是为了缓解城镇人口的就业压力;但那时波及到的主要是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城镇群体而受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群体受到影响较小;一是因为能够接受这类教育的人数很少需求明显大于供给;二是由于臭老九的地位不高很少有人胆敢挑三拣四所以大中专学生的就业并无困难。但是在我国实行开革开放政策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大量的新增企业确实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是就业压力开始增大只是群体却发生了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城乡差别的日益扩大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进入劳动力大军行列他们对回报的要求不高且吃苦耐劳深得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欢迎;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用工制度尚不完善没有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而大部分新增的民营企业多数是代工性质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作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当然首选低成本的进城务工人员以提高利润和回报率;导致城镇人口和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受到一定冲击就业难首次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出现。1.2学校扩招超过岗位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普及程度大幅度提升受教育群体的规模迅速增加。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我国高校毕业生从2001年的107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758万人增加超过6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9月10日发布《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明确指出:我国长期以来面临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一些民办高校由于资金的限制只能开办成本较低的专业为了快速收回投资而不管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去盲目扩招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特别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以后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用人需求和选人标准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首先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不能适应的企业解体重组一些不能满足要求的人员下岗;其次由于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用人数量的需求逐步降低;同时企业用人逐步趋于理性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更加看重于适用性导致部分专业不对口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困难。因而出现几十个研究生和本科生竞聘一个卖猪肉、搓澡工等职业岗位的不正常现象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给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也对社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2用工荒的成因2.1均衡化导致农民工回流随着我国经济向均衡化发展原来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使得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可以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原来发达地区由于人口的聚集导致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使得本就收入不高的务工人员难以为继。因而即使收入略有降低但是一方面可以减少离乡背井的诸多困难(生活习惯、照顾子女、赡养父母等)另一方面能够较大幅度地降低生活成本于是导致大量人员回流到自己的家乡务工从而出现了很多企业老板大量租车长途奔袭亲自接回工人的壮观场面。2.2就业观的分歧导致结构失衡对于就业一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从广义上说就业其实就是有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从一般意义上讲职业应该是一个比较宽泛范畴包含各行各业正当职业的参与人如:工人、农民、商人、军人、教师、职员等等;而如今被比较广泛认同的就业是指在城镇企事业单位或公司工作并有一份相对固定的工资收入的情况。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和部分社会舆论误导的推波助澜仍有很多人坚信“学而优则仕”的原则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能够上名牌大学进而加入公务人员行列或事业编才算就业、才算成才于是不论孩子是否喜欢、专业是否合适都争先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