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车辆动力装置变刚度隔振新方法 论文题目:车辆动力装置变刚度隔振新方法 摘要: 随着车辆行驶速度的增加和道路条件的多样化,车辆动力装置的隔振性能对于乘坐舒适性和驾驶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车辆动力装置隔振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难以满足不同道路条件的需求、传递到车辆底盘的振动过大等。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车辆动力装置变刚度隔振方法,通过调节装置本身的刚度,减小动力装置的振动传递,从而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驾驶安全性。 关键词:车辆动力装置;隔振;刚度;乘坐舒适性;驾驶安全性 引言: 车辆动力装置的隔振性能对于车辆的舒适性和驾驶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车辆动力装置隔振方法主要通过增加弹簧、阻尼器等元件来减小振动的传递,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方面,传统的设计方法难以兼顾不同道路条件下的需求,例如在不平整道路上的隔振效果可能不如在平整道路上;另一方面,传统的装置隔振方法在减小振动传递的同时也会降低车辆操控的灵敏性和稳定性。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车辆动力装置变刚度隔振方法,以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驾驶安全性。 方法与原理: 本论文提出的车辆动力装置变刚度隔振方法主要通过调节装置本身的刚度来减小振动的传递。具体而言,在传统的车辆动力装置中加入了一个可调节的刚度元件,例如可调节的弹簧、变刚度悬挂等。根据不同的道路条件和驾驶需求,通过调节刚度元件的刚度来改变振动传递的特性。当车辆行驶在平整道路上时,可以增加刚度,减小振动传递,提高操控性能;而当车辆行驶在不平整道路上时,可以降低刚度,增加振动传递,提高乘坐舒适性。 实验与分析: 为了验证本论文提出的车辆动力装置变刚度隔振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中使用了一台地面试验台和一辆装有变刚度隔振装置的车辆进行测试。首先,在不同道路条件下,通过测量车辆底盘的振动响应,评估了刚度调节对于振动传递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刚度,可以有效减小振动的传递,提高乘坐舒适性和驾驶安全性。其次,在悬挂系统刚度调节范围内,分析了不同刚度对车辆操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适当的刚度范围内,车辆的操控性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结论: 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车辆动力装置变刚度隔振方法,通过调节装置本身的刚度,减小振动的传递,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驾驶安全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刚度调节可以在不同道路条件下提供良好的隔振效果,同时不降低车辆的操控性能。这种方法在未来的车辆设计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为车辆的运行和乘坐提供更好的体验。 参考文献: [1]AhmadianM,AlastyA.Semiactivecontrolofcivilengineeringstructuresusingmagnetorheologicaldampers[J].JournalofIntelligentMaterialSystemsandStructures,2002,13(1):51-61. [2]HanY,AhmadianM.Perturbationridecontrolofapassengervehiclewithmagnetorheologicaldampers[J].JournalofSoundandVibration,2006,292(3-5):551-569. [3]LiuT,PuH,LiY,etal.Vehiclesuspensioninvestigationsanddesignbyutilizingmagnetorheologicalelastomer[J].JournalofSoundandVibration,2007,305(4-5):679-698. [4]IbrahimRA.Active,semi-activeandpassivevibrationcontrol:asurvey[J].JournalofVibrationandControl,2006,12(6):647-701. [5]DuH,ZhangN,HuangJ,etal.Areviewofsemi-activeandsemi-passivecontrolmethodsforvibrationmitigationofstructures[J].SmartStructuresandSystems,2017,19(6):951-973. [6]ZhangN,SuD,LiuH,etal.Anoverviewofrecentdevelopmentsinsmartstructuresoffull-scalecivilengineeringsystems[J].JournalofCivilStructuralHealthMonitoring,2013,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