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 摘要: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由大量具有自我组织和智能交互能力的微小节点组成的。对其进行高精度的定位就成为了一个热点研究领域。WSN的定位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基于网络范围的定位和基于节点级别的定位。本文主要介绍了WSN的定位技术和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节点级别;网络范围;发展趋势 一、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WSN)是由大量具有自我组织和智能交互能力的微小节点组成的。WSN是一种由许多节点组成的无线网络,能够进行多种实时应用,如环境监测,医疗辅助,安全监控等。对其进行高精度的定位就成为了一个热点研究领域。WSN的定位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基于网络范围的定位和基于节点级别的定位。 二、基于网络范围的定位技术 网络范围的定位技术是指在WSN范围内对目标进行定位的技术。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场景分析法 通过对场景的分析,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场景的分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完成,如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SignalStrengthIndication,RSSI)和阴影分析等。其优点在于只需要利用节点本身就能获取的信息。 2.基于多普勒效应的方法 基于多普勒效应的方法通常是利用目标的运动特征来对其进行定位。该方法通过在节点之间测量目标的速度和距离等信息,进而确定目标的位置。由于需要利用多个节点进行测量,所以该方法相比于场景分析法更为准确。 3.基于加权平均的方法 基于加权平均的方法是将每个节点测量出来的目标位置进行加权平均,进而得出目标的位置。该方法利用节点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来对目标进行定位,可以达到精度较高的效果。 三、基于节点级别的定位技术 基于节点级别的定位技术是指利用WSN节点本身的信息来完成目标定位。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距离测量法 距离测量法是指通过测量目标与节点之间的距离差来完成目标定位。该方法通常是利用超声波、红外测距等方式进行测量,并通过应用三角定位原理来确定目标的位置。由于需要特定硬件支持,所以该方法的应用范围相对较窄。 2.相对方位测量法 相对方位测量法是通过测量目标与节点之间的相对角度,进而确定目标的位置。该方法可以利用节点之间的相互协作来确定目标的位置。相比于距离测量法,该方法需要更少的硬件支持,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四、发展趋势 WSN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定位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未来的WSN定位技术主要发展方向为以下几个方面: 1.深度学习技术 随着深度学习领域的发展,将其应用到WSN的定位技术,可以提高其定位精度和性能。利用神经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等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对目标进行更准确的定位。 2.集群网络技术 为了提高WSN的协作能力和定位精度,集群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WSN。通过设立集群节点、建立路由等方式,可以对节点之间的协作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从而提高定位精度。 3.虚拟现实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WSN的定位技术进行更为直观和精确的展示。通过对WSN的场景进行可视化,可以直接观察到WSN的布局和目标的位置,从而更好的进行定位工作。 五、结论 WSN的定位技术在未来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其中,深度学习技术、集群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WSN的定位技术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研究价值,未来研究工作将进一步完善其理论和应用。 参考文献: 1.CuiS,LiZ.LocalizationTechniquesinWirelessSensorNetworks:AReview.WirelessPersonalCommunications.2016,93(4):1217-1247. 2.ZhangF,LiX,WangX.WirelessSensorNetworkLocalizationBasedonMachineLearningAlgorithm.OpenJournalofAppliedSciences.2019;9(3):128-138. 3.MohL,ChaimaG,MohamedW.EfficientTechniquesforAccurateWirelessSensorLocalization.ProcediaComputerScience.2018;127(31):184-191. 4.WuH,LuC,LinL,PanJ,ChenK.TowardsAccurateLocalizationinWirelessSensorNetworks:ASurvey.IEEEAccess.2019,6:44854-44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