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专题能力训练1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18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治国之法,商鞅变法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无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实行,如果仅能仰仗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摘编自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与战国风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 3.(2017江苏单科,24)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采取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石曰:“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辩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的主张所要调节的矛盾及对应的变法措施。 (2)材料二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代的改土归流(引者注:废除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的制度,由中央派流官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始于康熙朝,盛于雍正朝,收于乾隆朝。自雍正四年(1726),清廷即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等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按照内地的府、州、县行政制度,委派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统治。军事上解除了土司的土兵,清廷另派军队到土司原来的管辖区驻扎。经济上由中央政府统一丈量土地,然后制定统一的税收标准。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代改土归流的目的及其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土归流所产生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