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变周期采样模型的网络控制系统的随机最优状态反馈控制 基于变周期采样模型的网络控制系统的随机最优状态反馈控制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控制系统逐渐取代传统控制系统成为控制领域的主流。然而,网络通信的时延和不确定性给网络控制系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基于变周期采样模型的网络控制系统的随机最优状态反馈控制被提出。本文就该控制方法的原理、应用和优势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网络控制系统;变周期采样模型;随机最优状态反馈控制 一、引言 网络控制系统(NetworkedControlSystem,NCS)是将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算法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形成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一种方式。它具有布局灵活、便于扩展和维护等优点,在诸多领域应用广泛。然而,网络通信的时延和不确定性会给NCS带来挑战,导致系统性能和稳定性下降。 针对NCS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控制方法。其中,基于变周期采样模型的控制方法由于其对系统动态特性的考虑,以及在控制器设计中引入了变周期采样模型的思想,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二、基于变周期采样模型的控制方法原理 基于变周期采样模型的控制方法主要基于两个关键概念:周期变量和采样变量。 周期变量是指网络控制系统中采样的时间间隔,它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变化的。采样变量是指网络传输的时延,它是不确定的。 基于变周期采样模型的控制方法将周期变量和采样变量统一考虑,并将网络控制系统建模为一个随机时变系统。通过建立随机差分方程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并引入随机时间变量来描述时延的不确定性,最终得到一个随机最优状态反馈控制器。 三、基于变周期采样模型的控制方法的应用 基于变周期采样模型的控制方法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交通系统、机器人控制等领域。以电力系统为例,网络通信的时延和不确定性会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基于变周期采样模型的控制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提高电力系统的控制性能。 在交通系统中,基于变周期采样模型的控制方法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流的效率。通过动态调整采样周期和时延,使得交通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交通状况的变化。 在机器人控制中,基于变周期采样模型的控制方法可以提高机器人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通过动态调整采样周期和时延,可以更好地控制机器人的动作,提高其运动的平滑性和稳定性。 四、基于变周期采样模型的控制方法的优势 相比传统的固定周期采样模型,基于变周期采样模型的控制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基于变周期采样模型的控制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通过动态调整采样周期和时延,可以更好地适应网络通信的变化,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其次,基于变周期采样模型的控制方法能够降低系统的时延和抖动。通过引入随机时间变量来描述时延的不确定性,可以减小系统时延带来的影响,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 最后,基于变周期采样模型的控制方法能够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率。通过动态调整采样周期和时延,可以根据系统实时情况合理利用系统资源,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 五、结论 本文主要围绕基于变周期采样模型的网络控制系统的随机最优状态反馈控制进行了论述。该控制方法通过动态调整采样周期和时延,可以更好地适应网络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并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该控制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交通系统和机器人控制等领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尽管基于变周期采样模型的控制方法在网络控制系统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比如,如何准确估计时延的统计特性,如何选取最优的采样周期等。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来解决。 参考文献: [1]LiD,SunJ,GeX.NetworkedModelPredictiveControlwithAdaptiveCommunicationScheduling[J].IEEETransactionsonAutomaticControl,2017,62(9):4774-4781. [2]ZhengY,XuJ,ShiY,etal.NetworkedPredictorFeedbackControlforProbabilisticSamplingandCommunication[J].Automatica,2014,50(7):1835-1839. [3]WuX,JiangL,ManZ.Event-triggeredStabilizationofLinearNetworkedControlSystemsunderVariableSamplingPeriods[J].Automatica,2016,71:17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