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利用小震震源机制解研究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应力场时空演化 摘要: 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地震,它引起了我们对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应力场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兴趣。我们采用小震震源机制分析方法,通过对震源机制解的剖析,研究了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应力场的时空演化,并归纳总结了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应力场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小震震源机制,汶川地震,龙门山断裂带,应力场,时空演化。 引言: 龙门山断裂带,是我国西部地区一条较为显著的构造带,其东段、中段分别位于汶川县和理县境内,是汶川地震的震源区域,因此,对于该区域的应力场时空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随着近年来地震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小震震源机制分析法因其能够从微观上切入地震体研究,成为了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应力场时空演化的重要手段。 正文: 1.震源机制解的基本原理 地震震源机制是描述地震破裂行为的物理量,是通过分析地震波振动方向得出来的。震源机制解包括了三个参数,即矩张比、走向和倾角。其中矩张比是衡量地震滑动和拉张运动的比例关系,其数值越大表明地震滑动运动越强;走向是指破裂面与南北方向的夹角,倾角则是指破裂面与地面的倾斜度。 2.小震震源机制分析的步骤 小震震源机制分析法主要是基于对小地震的地震波方向分析而构建出来。 首先,收集小地震发生时的地震波数据,并将其处理成偏振方向数据。然后分析该地震的传播路径,确定激发区和接收区之间的方向关系。接着,计算震源机制的解,得到矩张比、走向和倾角三个参数。最后根据矩张比的大小,判断地震的类型,进一步分析地震体的特点。 3.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应力场时空演化的研究 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是汶川地震的震源区域,该地区发生了大量的小地震,因此,我们以此区域的小地震震源机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应力场的时空演化。 对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的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我们选取了该地区矩张比大于1的小震事件,分析了震源机制,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了该地区应力场的时空演化图。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应力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南北走向的拉张应力增加,而松弛系数减小;东西向的剪切应力从汶川地震前的相对强烈,变成了汶川地震后的相对较弱。 4.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应力场变化的影响因素 汶川地震后,我们发现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应力场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岩石物质的变化 汶川地震导致了大量地下岩石物质的位移和变化,从而导致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应力场发生变化。 (2)地下地震活动的变化 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发生了大量小地震,地下地震活动的变化也会导致应力场的变化。 (3)地形的变化 地震会导致地貌地形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会影响到应力场的变化。 结论: 本文采用小震震源机制分析法,对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应力场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果为,汶川地震后,该区域的应力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南北走向的拉张应力增加,而东西向的剪切应力从汶川地震前的相对强烈,变成了汶川地震后的相对较弱。这些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下岩石物质的变化、地下地震活动的变化和地形的变化等。这些结果对于更好地认识汶川地震及其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