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湖州模式”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湖州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其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湖州市为例,探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湖州模式”,旨在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文明建设;湖州模式;生态经济 一、背景 中国正处在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环境问题,比如空气、水质污染、生态破坏等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难点和瓶颈。 在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路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优化供给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和优化产品结构,能够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利支撑,因此,各地也纷纷探索出适应本地区国情的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湖州市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江南水乡城市,不仅生态环境优美,而且还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具有湖州特色的发展模式,即“湖州模式”。 本文将从湖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案例入手,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发展道路,分析探讨湖州供给侧改革的创新特点、经验及其可借鉴性,为其他地区的供给侧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二、“湖州模式”的实践探索 湖州市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城市之一,从2004年开始,该市就开始启动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断地创新了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模式,形成了“湖州模式”。 1.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实现提质增效开发 湖州市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第一位,实行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方针,实现了“环境净化、质量上升、效益增强”三个目标。 其中,“生态优先”作为湖州发展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在用地利用上,湖州市坚持“一次规划、几次修订”的做法,优先保留生态环境和风景名胜区,大力推广以生态优先的新城建设模式;在推进旅游业发展上,湖州市坚持“绿色生态旅游”的方向,规划建设金妆岭国家森林公园、新安江水下漂流等10个旅游品牌,实施旅游开发和保护并重的政策,以严格控制规模为前提,培育“低碳、绿色、环保”的旅游理念。 2.发挥“三区联动”作用,实现全域生态化管理 为了提高湖州市的生态资产保值水平,湖州市政府提出了“三区联动”战略,即以生态保护红线、城市规划控制线和农业耕地保护红线为基础,统筹城乡一体化、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生态建设与旅游文化发展等多项任务,形成全域生态化管理保障体系。 在生态保护红线方面,湖州市政府建立了自己的生态功能分区,通过分类保护,严格控制居住、工业、交通和水利等用地的开发强度和范围;在城市规划控制线方面,湖州市政府建立了严格的后续管理制度,将城市发展纳入规划管理框架,明确市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宏观管理范畴;在农业耕地保护红线方面,湖州市政府坚持不减少农业耕地总面积、不低于湖州市建设地承载力的原则,通过加强耕地保护、拓宽土地流转渠道等方式,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3.实施生态经济关键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生态经济方面,湖州市政府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民企放权、挖潜增效”、“关键技术创新、突破核心问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生态经济发展。 其中,实施关键技术创新是湖州市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湖州市政府投资2000万,联合浙江大学建设了生态经济研究院,在水资源增效利用、水环境治理、节能环保、污染源控制等方面进行了重点攻关,加快了本地区的产业化进程。此外,湖州市还出台了阳光照明、智慧交通、智慧水务等多项技术创新政策,推进了本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湖州模式”的启示 “湖州模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采用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关键技术创新等一系列策略,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对于其他地区推动供给侧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参考经验和借鉴价值。 1.尊重自然系统规律,坚持生态优先 生态环境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各地政府应该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根据区域地理、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制定适应当地特点的供给侧改革方案,将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生态管理模式。 2.制度创新是核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归属、管理权责分配,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管理机制与体系,制定相关惩罚措施,强化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和制约,进一步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创新性,提高制度执行效能。 3.科技创新是基础,推动绿色技术进步 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