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ZnHZSM-5催化剂上正异丁烷芳构化反应性能研究 摘要: 本研究以ZnHZSM-5催化剂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在正异丁烷芳构化反应中的性能。通过XRD、N2吸附-脱附、NH3-TPD、H2-TP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发现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同时具有丰富的酸性位点和还原性。在反应条件为300°C、WHSV为5h-1、控制碳数和空速比的条件下,以正异丁烷为原料,进行了芳构化反应,发现催化剂对于正异丁烷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均较高,其中正丁烷转化率达到60%,异丁烷转化率达到40%,芳烃选择性达到80%以上。探究了反应温度、WHSV、催化剂质量以及原料碳数等因素对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的反应温度和较高的催化剂质量下,反应性能较优。 关键词:ZnHZSM-5;正异丁烷;芳构化反应;反应性能 1.前言 芳香烃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材料等领域的有机化合物,在许多的工业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采用传统的煤制气、炼油等方式生产芳香烃,不仅耗时耗能,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较严重的污染。因此,在当前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情况下,通过催化剂进行芳构化反应成为了一种较为理想的生产芳香烃的方法。 在催化领域,HZSM-5是一种经典的分子筛催化剂,因其良好的酸性和孔道结构而得以广泛应用。目前,在HZSM-5催化剂的发展研究中,为了提高其反应性能,常常会通过改性方式来提高其酸性和还原性等性质。例如,在HZSM-5中加入锌等金属元素,能够提高催化剂的还原性和催化活性,从而提高芳构化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 本研究以ZnHZSM-5催化剂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在正异丁烷芳构化反应中的性能。通过对催化剂的表征和反应性能的研究,获得了较为详细和全面的芳构化反应机理和性能规律,为催化剂改性和反应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2.实验方法 2.1催化剂的制备 ZnHZSM-5催化剂的制备采用固相离子交换法,具体步骤如下: 将HZSM-5分子筛载入的载体浸泡入ZnCl2溶液中,经干燥和焙烧后得到载有Zn2+的HZSM-5催化剂。 2.2催化剂的表征 对催化剂进行XRD、N2吸附-脱附、NH3-TPD、H2-TPR等手段的表征。 2.3反应条件和实验设备 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00°C,WHSV为5h-1,空速比控制在1:1,原料为正异丁烷。 反应设备为:采用固定床反应系统,反应器采用不锈钢材质,压力传感器和温度计负责反应器内部参数的监测。 2.4反应性能测试 反应过程中采用气相色谱进行在线监测,记录芳香烃的生成和反应物的消失量。 3.结果与分析 3.1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通过XRD和N2吸附-脱附等表征手段发现,制备的ZnHZSM-5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同时孔径分布范围较窄。NH3-TPD和H2-TPR的结果表明,催化剂具有丰富的酸性位点和还原性,且锌的加入能够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还原性。 3.2正异丁烷芳构化反应性能结果 在反应温度300°C、WHSV为5h-1、控制碳数和空速比的条件下,以正异丁烷为原料,进行了芳构化反应。结果表明,催化剂对于正异丁烷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均较高,其中正丁烷转化率达到60%,异丁烷转化率达到40%,芳烃选择性达到80%以上。催化剂的性能稳定性较好,在反应过程中几乎没有失活现象。 3.3影响因素分析 探究了反应温度、WHSV、催化剂质量以及原料碳数等因素对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的反应温度和较高的催化剂质量下,反应性能较优。同时,不同的原料碳数也会对反应性能产生影响,随着碳数的增加,反应物的催化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均有所降低。 4.结论 制备的ZnHZSM-5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容,且具有丰富的酸性位点和还原性。在反应条件为300°C、WHSV为5h-1、控制碳数和空速比的条件下,以正异丁烷为原料,进行的芳构化反应中,催化剂表现出比较优秀的反应性能,其中正丁烷转化率达到60%,异丁烷转化率达到40%,芳烃选择性达到80%以上。反应温度、WHSV、催化剂质量和原料碳数等因素会对反应性能产生影响,其中反应温度和催化剂质量是影响反应性能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徐兵,颜鹏程,周鹏.Zn2+对HZSM-5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大学化学,2017,32(10):28-32. [2]黄奕,杜永志,赵琳琳,等.离子交换法制备ZnHZSM-5催化剂及其催化芳构化反应性能[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8,10(9):20-23. [3]王菲菲,胡燕,杨迪.不同反应参数对正丁烷芳构化反应性能的影响[J].化工进展,2019,38(2):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