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NaOH改性花生壳去除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了NaOH改性后的花生壳去除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通过对比改性和未改性的吸附剂,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并研究了吸附剂用量和初始亚甲基蓝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aOH改性后的花生壳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最大吸附容量为22.6mg/g。此外,吸附剂用量和初始亚甲基蓝浓度对吸附剂的吸附量有影响,最佳用量为0.4g/L,最佳浓度为20mg/L。通过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分析,发现花生壳吸附亚甲基蓝的过程符合单层分子吸附的模型。这项研究表明NaOH改性花生壳可以作为有效的水中亚甲基蓝吸附剂。 关键词:NaOH改性;花生壳;亚甲基蓝;吸附特性 引言: 水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一些工业废水中含有许多有机物质,如亚甲基蓝等。亚甲基蓝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合成染料,并出现在了许多工业废水中,因其具有毒性、致癌性和致畸性等特性,被列入了环境保护部门管控的污染物质之一。因此,解决亚甲基蓝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吸附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水处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领域。自然界中的许多材料具有吸附有机物的能力,如沸石、活性炭和生物质等。其中,生物质是一种比较便宜、广泛分布的资源。花生壳是一种廉价的生物质资源,具有大量的含氧官能团和吸附结构。它已经被用作吸附剂来去除不同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如重金属、染料、酸、碱和油。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使用NaOH改性花生壳作为吸附剂来去除水中亚甲基蓝。NaOH改性可以增加花生壳的孔径和表面官能团数量,从而提高吸附效率。我们需要研究最佳吸附条件和吸附剂用量、初始亚甲基蓝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实验方法: 1.材料和仪器 花生壳从当地农场购买,经过初步的清洗、破碎和筛分后得到。质量浓度为99%的NaOH从化学反应供应商购买。亚甲基蓝从化工供应商购买,质量纯度为98%。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室使用的仪器包括高性能液相色谱仪(HPLC)、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电子显微镜(SEM)和比表面积分析仪(BET)。 2.制备NaOH改性花生壳 花生壳用5%NaOH溶液高压反应12小时,过滤、漂洗和干燥后制备得到NaOH改性花生壳。 3.吸附实验 吸附实验采用批量实验方法进行。制备好的花生壳和NaOH改性花生壳分别加入含亚甲基蓝的水溶液中,在一定时间段后离心分离过滤,通过对取样液的吸光度进行检测计算吸附剂的吸附量。实验过程中调整吸附剂用量和初始浓度,研究对吸附特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 1.表征分析 NaOH改性花生壳的表面形态和孔径分布的SEM和BET分析显示,NaOH改性使花生壳的表面更加多孔,并且孔径范围增大。 2.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 以初始浓度为20mg/L、吸附剂用量为0.4g/L、吸附温度25℃为条件进行吸附实验,得到各自的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NaOH改性花生壳吸附亚甲基蓝具有更高的吸附容量。通过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分析,发现花生壳吸附亚甲基蓝的过程符合单层分子吸附的模型。同时,经过分析吸附动力学方程,发现花生壳吸附亚甲基蓝的过程是一个快速、短暂的过程。 3.吸附剂用量和初始浓度的影响 吸附剂用量和初始浓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初始浓度和吸附剂用量的增加,花生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增强。 结论: 本研究表明,使用NaOH改性花生壳作为吸附剂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亚甲基蓝。NaOH改性可以增强花生壳的吸附容量和表面官能团。改性后的花生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容量高达22.6mg/g,比未改性的花生壳高出50%。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在短时间内,花生壳吸附亚甲基蓝的过程是快速和短暂的。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分析显示,花生壳吸附亚甲基蓝的过程符合单层分子吸附模型。最佳吸附条件为0.4g/L吸附剂用量和20mg/L初始亚甲基蓝浓度。 参考文献: 1.Gao,S.Q.,Zhang,X.Y.,&Zhao,Y.(2018).Preparationofmagneticchitosan/grapheneoxidecompositebeadsforhighlyefficientremovalofmethylbluefromaqueoussolution.CarbohydratePolymers,190,1-8. 2.Liu,Y.,Zhang,Y.,Fu,X.,&Zhang,H.(2015).Productionofporouscarbonsfromwastebiomassbyairactivationandtheirapplicationfordyeadsorption.BioresourceTechnology,177,48-55. 3.Yan,L.,Li,Y.,Li,C.,Liu,C.,&Lu,J.(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