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http://www.paper.edu.cn 1 高校学生信用教育的博弈分析及应用 黎文忠1,曹渝1,陈圣博2,王维1 1.南开大学财务管理系,天津(300071) 2.南开大学会计系,天津(300071) E-mail:liwzch@163.com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信用教育严重缺位的社会现象,指出这是大学生信用缺失的重要原 因。从而进一步用博弈论的工具,对在完全无约束状态、有社会成本约束状态、奖惩机制约 束状态分析大学生信用策略决策,认为只有不讲信用的社会成本、机会成本和受到的惩罚越 高,大学生才会越讲信用,而受到的惩罚是对大学生信用最有效的约束。指出高校作为大学 生诚信的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提出建立健全大学生相关信用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信用教育,高校,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062.5 1.引言 信用是人们诚实守信的品德与人格特征,同时是在经济活动中以某种预先约定为基础、 以偿还或增殖为特征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因素。 高校的信用教育和建设是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建 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小组在《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中指出,对大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地信用 知识教育,促进社会尤其是大学生对信用的理解与运用,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大学生信用意识。 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信用教育和建设是应尽义务。高校应该加强信用教育和 建设的探索。 高校信用教育缺位 然而,虽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79.7%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是决定大学生信用意识的 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却没有意识到信用教育的重要性,没能够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大学生的信 用意识。高校信用教育的严重缺位,是大学生信用缺失的重要原因。自1999年9月国家助 学贷款正式推出以来面临着严峻的诚信考验。据统计,目前此类贷款全国平均违约率为 28.4%。3截至2005年底,全国助学贷款损失高达数亿元,原本充满国家人文关怀精神的助 学贷款正在成为商业银行的“烫手山芋”。 高校信用教育的严重缺位,从实践上看,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不够。高校没有能够采取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帮助大学生改变重分数、轻德 育的心理。而且,高校的某些做法,反而促使大学生更加注重分数轻德育。例如,分数是评 奖学金和推荐保研资格的重要标准之一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诚信教育这“道德之一隅”在书山 题海的挤兑下根本难以占据其应有的重要位置。二是教师育人观念不到位。许多教师没有进 行正确的角色定位,仅仅满足于教书,认为育人、德育是德育老师和班主任的事情,与自己 无关。因此,对于学生道德问题视而不见。三是学校管理存在疏漏。学生欠贷一定程度上与 某些高校管理不善有关,比如相关制度不完善、协助维护信用措施不力。另外,学校管理中 某些不良现象也助长了失信行为产生。现实中,由于对学校教育评价多元化机制不够健全, 1“大学生信贷消费中信用意识的现状、问题与提升”小组,此项目得到南开大学第四届百项工程创新基 金资助,并感谢博士生导师薛有志教授和古志辉副教授的辅导 2《大学生信贷消费中信用意识的现状、问题与提升调查报告》 3《金融时报》2006年11月24日 -1- http://www.paper.edu.cn 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往往以分数和升学率、理论就业率等衡量,部分学校根本就没有抓这个 不容易看见效果的重要工作,更有甚者在教育质量评估中发动学生来造假。有些部门在涉及 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评比活动和事务时,造假、偏护的做法不时出现。这种反面示范作用给 学生打造了反诚信教育的“心理素质”。 如何让信用教育和管理回归高校?怎样才能加强对大学生的信用教育和管理?这是人 们必须深思的问题,也是本文探讨的话题。 2.博弈论角度的信用研究现状 针对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乃至高校学生信用教育和管理问题,人们利用博弈论的 工具取得许多结论,并且提出有益的建议。 博弈论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得前提下,以一次性博弈和重复博弈为基础,指出人们在有限 次博弈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漠视道德风险,容易采取不信用的策略。然而在重复博弈 的过程中,随着信息沟通的不断充分,以及人们的声誉博弈的存在,致使人们为了维护自己 的声誉以及获得长远利益而采用信用的策略。而其前提是:信息沟通的充分和有效,以及信 用制度有效制约作用。 王丽颖在《重复博弈--信用合作的逻辑路经选择》中,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针对 制约信用合作的约束条件:信息结构失衡和利益结构失衡,分析在一次博弈和重复博弈中人 们不同的策略选择,提出重复博弈是信用合作的逻辑路径选择。 廖成林、靳军进行《信用缺失现象的博弈分析》时,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从市场交 易人行为选择模式和外部制度环境两方面对信用确实现象的内因和外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社 会信用本质上是信息传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