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废水中COD测定方法的对比研究
标题:废水中COD测定方法的对比研究
摘要: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废水中COD测定方法的优缺点,为废水处理工艺选择合适的COD测定方法提供指导。通过实验比较不同COD测定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操作简便性、成本效益等因素,以评估其适用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化学法和BOD法是最常见且有效的COD测定方法,但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选择COD测定方法时,应根据废水处理工艺要求和环境管制限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1.引言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是反映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准确测定COD对于废水处理的监测、控制和优化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COD测定方法包括快速化学法、BOD法、COD经验公式法、光度法等。不同的COD测定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本文将对这些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废水处理工艺提供合适的COD测定方法选择。
2.方法对比
2.1快速化学法
快速化学法是常用的COD测定方法之一,它利用氧化剂在酸性环境下快速氧化有机物,然后通过测定总耗氧量来反映COD含量。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准确的特点,适用于实时监测。然而,快速化学法对于难降解有机物的测定结果较差,同时也存在对某些物质的过氧化作用,导致COD含量过高的问题。
2.2BOD法
BOD法是一种间接测定COD的方法,它通过测定生物需氧量(BOD)来估计COD含量。BOD法具有广泛适用性和较高的准确性,尤其适用于含有易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废水。然而,BOD法耗时长、操作复杂,不适用于实时监测和大量样品测定。
2.3COD经验公式法
COD经验公式法是一种基于已有废水样品COD测定结果和其他相关指标建立的经验公式来估计COD含量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适用于大量样品测定。然而,其精确性受到样品种类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废水。
2.4光度法
光度法是一种利用颜色反应(如高锰酸钾消色法)来测定COD含量的方法。光度法具有高灵敏度和较高的准确性,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该方法对于颜色干扰较大的废水样品测定结果会偏高,且需要仪器设备的支持。
3.结果和讨论
通过对以上四种COD测定方法的对比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快速化学法和BOD法是最常见且有效的COD测定方法,但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快速化学法适用于实时监测,但对难降解有机物的测定结果较差;
-BOD法适用于含有易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废水,但耗时长、操作复杂;
-COD经验公式法适用于大量样品测定,但精确性受到样品种类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光度法具有高灵敏度和较高的准确性,但对颜色干扰较大的废水样品测定结果会偏高。
4.结论
根据对比研究结果,选取适用于废水处理工艺的COD测定方法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快速化学法和BOD法是监测和控制废水处理过程中常用的方法。若要实时监测COD含量,快速化学法是首选。若废水中含有易生物降解有机物,BOD法是较为合适的选择。若需要大量样品测定,COD经验公式法是较好的方案。对于颜色干扰较大的废水样品,光度法可以作为补充手段。最终的选择应根据废水处理工艺要求和环境管理限制进行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APHA(AmericanPublicHealthAssociation).(2005).StandardMethodsfortheExaminationofWaterandWastewater.Washington,DC:AmericanPublicHealthAssociation.
2.Goulden,P.D.,&Vince,F.T.(1999).AdetailedexaminationoftheuseofCODasacontrolparameter.WaterEnvironmentResearch,71(3),312-317.
3.Huang,J.,Pendleton,P.,&Jiang,Y.(2018).ThecriticalevaluationofCODmeasurementsinwastewatersfrompulpandpaperoperations.WaterScienceandTechnology,77(2),485-492.
4.Kadam,A.,&Cokkinides,V.(2016).ComparisonofCODmeasurementbyclosedreflux,openrefluxandthermaldistillationmethods.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1(1),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