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CTCMC欺骗行为特征的抽取方法研究 摘要: 欺骗行为是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研究欺骗行为特征有助于有效识别欺骗行为。本文基于CTCMC(ContinuousTimeMarkovChain)理论,提出一种抽取欺骗行为特征的方法。首先,本文对CTCMC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将其应用于欺骗行为特征的抽取中。实验结果表明,CTCMC欺骗行为特征抽取方法在提高欺骗行为识别率方面具有优越性。 关键词:欺骗行为;CTCMC;特征抽取;识别率 一、引言 欺骗行为是指人们在交互中有意引导另一个人产生错误信念或行为的行为,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见现象[1]。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欺骗行为的形式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欺骗行为识别方法已经难以适应这种情况。因此,研究欺骗行为的特征,为欺骗行为的识别提供更有效的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CTCMC是连续时间马尔可夫链(ContinuousTimeMarkovChain)的缩写,是一种用于建模时间序列数据的统计模型。它可以用于建模时间序列数据中的状态转移过程,因此在欺骗行为的特征抽取中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如何将CTCMC应用于欺骗行为的特征抽取,从而提高欺骗行为的识别率。 二、CTCMC理论介绍 CTCMC是马尔可夫链的一种扩展,它描述的是一个连续的时间间隔内一个状态发生改变的概率。在CTCMC中,状态可以以任意的时间间隔进行转移或不进行转移,这与离散时间马尔可夫链不同[2]。 CTCMC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是一个关于时间t的函数,p_ij(t)代表了在时间t时从状态i转移到状态j的概率。状态i到状态j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λ_i,其中λ_i代表了状态i的逃逸率(escaperate)。当系统进入了一个状态i,它在状态i中的停留时间是一个指数分布,指数分布的参数为逃逸率λ_i,即停留时间的期望为1/λ_i。当系统处于一个状态时,下一个状态的发生时间是几何分布的,几何分布的参数为行到达率(arrivalrate)μ_i,即系统从状态i出发的速率。行到达率与逃逸率的比值称为平均占有率,它代表了系统在每个状态上的占有时间的平均值。 三、CTCMC欺骗行为特征抽取方法 欺骗行为通常有软弱性和支配性之分,支配性欺骗行为会给人造成更深刻的印象。在本文中,我们将以CTCMC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行为序列的欺骗行为特征抽取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定义状态 使用离散化的方法将行为序列转化为一组有限的状态,例如,“正常状态”、“虚假陈述状态”等。定义一组状态集合A={a_1,a_2,…,a_n},其中a_1为正常状态、a_2为虚假陈述状态等。 (2)建立CTCMC模型 使用CTCMC来描述行为序列的演化过程,建立欺骗行为的模型。在欺骗行为的模型中,每个状态i对应着一个行为特征序列,例如在虚假陈述状态下,产生关于虚假信息的行为序列。 (3)计算逃逸率和行到达率 对于每个状态i,我们可以计算其逃逸率λ_i和行到达率μ_i,根据定义,平均占有率即为μ_i/λ_i。在欺骗行为的模型中,平均占有率可以表示为特征序列的长度与时间间隔的比值,它们可以用来表示欺骗行为的“支配性”。 (4)抽取特征向量 将逃逸率、行到达率和平均占有率作为特征向量的三个元素,得到欺骗行为的特征向量。可以对所有的行为序列计算特征向量,并将它们汇总到一个查找表中。对于新的行为序列,可以使用查找表来获取特征向量。 (5)欺骗行为识别 基于特征向量,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分类器,例如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KNN)等。利用分类器对新的行为序列进行分类,即可识别出欺骗行为。 四、实验结果 为验证CTCMC欺骗行为特征抽取方法的有效性,我们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实验数据集包含了100个行为序列,其中有30个欺骗行为。我们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其中训练集包含70个序列,测试集包含30个序列。 我们在训练集上训练了两种机器学习模型,分别是SVM和KNN。使用CTCMC欺骗行为特征抽取方法得到特征向量,然后将特征向量输入到分类器中进行训练。在测试集上进行测试,结果如下: |Model|Accuracy| |:-----|:--------:| |SVM|83.33%| |KNN|73.33%|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使用CTCMC欺骗行为特征抽取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欺骗行为的识别率。 五、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TCMC的欺骗行为特征抽取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欺骗行为的识别率。该方法的实现过程相对简单,可以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欺骗行为的分类识别。未来的研究重点可放在如何进一步提升特征抽取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同时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更广泛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许群,李燕,欺骗行为的定义与特征[J].公共管理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