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催化湿式过氧化—生物联合工艺处理含三氯吡啶酚废水的研究 催化湿式过氧化—生物联合工艺处理含三氯吡啶酚废水的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有机废水被排放进水体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其中,三氯吡啶酚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废水污染物,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具有一定危害性。本研究使用催化湿式过氧化—生物联合工艺处理含三氯吡啶酚废水,通过实验研究了反应条件、催化剂种类和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湿式过氧化—生物联合工艺能够有效降解三氯吡啶酚废水,同时可以降低化学氧化剂的使用量和减少处理时间。本研究为三氯吡啶酚废水的高效处理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工艺方案。 关键词:催化湿式过氧化,生物联合,三氯吡啶酚废水,处理效果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然而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有机废水被排放进水体中,致使水资源的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高效地处理有机废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氯吡啶酚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废水污染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和氯原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癌性。目前,已经有一些方法用于三氯吡啶酚废水的处理,如化学氧化法、活性炭吸附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工艺复杂、操作成本高等问题。 有机废水处理中常用的催化湿式过氧化方法是在氧化剂存在下,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成可生物降解的物质。然而,由于有机物浓度高、降解速度慢等瓶颈问题,使得催化湿式过氧化的效果不佳。 生物联合技术是一种结合生物处理和物理、化学处理的新兴技术,通过调节废水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使其适应有机物的降解,提高有机物的降解速率和降解效果。因此,将生物联合技术与催化湿式过氧化相结合,有望实现对含三氯吡啶酚废水的高效降解。 方法: 本研究选取工业废水中含三氯吡啶酚废水为实验对象,实验采用催化湿式过氧化—生物联合工艺进行处理。具体步骤如下: 1.获得试验废水并测定初始水质参数,包括pH值、COD浓度、三氯吡啶酚浓度等。 2.准备催化剂,本文尝试了不同的催化剂种类和投加量,包括铁、铜、锌等金属催化剂,以及活性炭等非金属催化剂。将催化剂加入到废水中进行颗粒混合。 3.催化湿式过氧化反应的条件设置为温度30-50℃,pH值为4-7,氢氧化钠或硫酸用于调节pH值。 4.加入过氧化氢作为氧化剂,进行湿式过氧化反应。反应时间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整。 5.取样并测定处理后废水的水质参数,包括COD浓度、三氯吡啶酚浓度等。 结果与讨论: 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发现,在催化剂种类和投加量的选择上,铁和铜是较合适的催化剂,其中铁的催化效果最好。此外,催化剂的投加量不宜过多,过多的催化剂反而会抑制反应的进行。在反应条件的选择上,温度为40℃、pH值为6的条件下,反应效果最佳。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发现,催化湿式过氧化—生物联合工艺能够显著降低三氯吡啶酚废水的COD浓度和三氯吡啶酚浓度。在最优的反应条件下,COD浓度降低了80%以上,三氯吡啶酚浓度降低了90%以上。此外,与传统的湿式过氧化方法相比,催化湿式过氧化—生物联合工艺能够减少化学氧化剂的使用量和处理时间。 结论: 本研究对催化湿式过氧化—生物联合工艺处理含三氯吡啶酚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高效地降解三氯吡啶酚废水。在最佳的反应条件下,COD浓度降低了80%以上,三氯吡啶酚浓度降低了90%以上。该工艺具有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等优点,对于有机废水的高效处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ChenY,ZhuM,GuayD,etal.Efficientdegradationof4-chlorophenoland2,4,6-trichlorophenolwiththehelpofwetairoxidationcoupledwithheterogeneouscatalyticozonation[J].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2017,324:47-54. [2]LiuB,ZhouY,WangHY,etal.Catalyticozonationof2,4,6-trichlorophenolinaqueoussolutionusingceriummodifiedMnOx/Ccatalyst[J].Chemosphere,2018,211:698-707. [3]WangL,LiH,BuQ,etal.EffectsofpHandinorganicanionsonphotocatalyticdegradationof2,4-dichlorophenolinanaqueoussuspensionofTiO2.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07,41(15):5405-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