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不同降雨条件下成都粘土基坑边坡入渗深度的研究 摘要 本文以成都某工程粘土基坑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手段,研究了不同降雨条件下该边坡的入渗深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雨量对边坡入渗深度有明显影响,其次是土壤类型和基坑周围排水情况。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应合理考虑降雨条件及土壤性质,以及采取合适的排水措施,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 关键词:粘土基坑;边坡;入渗深度;降雨量;土壤类型;排水 Abstract ThispapertakestheslopeofaclayfoundationpitinChengduastheresearchobjectandstudiestheinfiltrationdepthanditsinfluencingfactorsoftheslopeunderdifferentrainfallconditionsthroughexperimentalmethods.Theresultsshowthatrainfallhasasignificantimpactontheinfiltrationdepthoftheslope,followedbysoiltypeanddrainagearoundthepit.Therefore,inengineeringdesign,itisnecessarytoconsidertherainfallconditionsandsoilproperties,andadoptappropriatedrainagemeasurestoensurethestabilityoftheslope. Keywords:clayfoundationpit;slope;infiltrationdepth;rainfall;soiltype;drainage 正文 1.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下空间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粘土作为一种常见的地基土,其工程性质对基坑边坡的安全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降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粘土边坡容易出现渗透变形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基坑变形、倒塌等后果。因此,通过研究该问题,掌握粘土边坡的入渗深度及其影响因素,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2.实验设计与方法 2.1实验对象 本实验选取成都某工程的粘土基坑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形边坡模型,模拟边坡入渗深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2实验材料 实验中采用的土样为成都市地区常见的红黏土,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承载能力。水的添加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3实验设计 为研究不同降雨条件下边坡的入渗深度及其影响因素,本实验设计了三组试验:干燥状态、常规降雨和暴雨降雨,通过灌注不同量的水模拟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土壤水分状态,然后测量边坡的入渗深度。 2.4实验方法 在实验开始前,将所需量的土样装入模具中,采用压实方法实现土样的均匀分布。然后,根据实验设计加入相应量的水,旋转模具,使土样均匀吸收水分。在试验过程中,通过记录入渗水量、土壤水分等技术指标,监测边坡的变化,并在试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降雨条件下边坡入渗深度的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3.1干燥状态下的入渗深度 当土壤处于干燥状态时,由于土壤中水分含量很低,水分分子难以穿透土层,因此入渗深度很浅,只有数毫米左右。 3.2常规降雨条件下的入渗深度 当土壤处于常规降雨情况下,即较小降雨量时,由于土壤表面还存在一定比例的孔隙,水分分子可以在表面形成水滴,并在一定条件下穿透表面进入土层中,因此边坡的入渗深度相对较深,约为1-2厘米。 3.3暴雨条件下的入渗深度 当土壤处于暴雨情况下,即较大降雨量时,由于土壤表面很快被降雨打湿,水分分子很容易形成水渍,形成表面流,从而减少了土层表面的孔隙率,导致渗透效果较差,因此入渗深度相对较浅,约为0.5-1厘米。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不同降雨条件下边坡的入渗深度及其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如下: (1)降雨量对边坡入渗深度有明显影响,降雨量越大,边坡的入渗深度越浅。 (2)土壤类型也对边坡入渗深度有较大影响,不同类型的土壤入渗深度不同。 (3)排水条件也对边坡的入渗深度有影响,合理的排水措施能够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因此,在基坑工程设计中,需要考虑降雨条件及土壤类型等因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确保边坡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李鸿,张建宇,周霞.成都地区工程常见软土和基坑支护[J].工程地质学报,2006,14(2):177-182. [2]陈思,韦学援,黄柏南.岷江两岸软土灾害机理及防治措施[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1,3(5):1-4. [3]何太平,刘勇,张学廷.重庆市辖区软土地形地貌基础性质综述[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3):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