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功率备用系数的离心泵叶轮无过载数值优化 基于功率备用系数的离心泵叶轮无过载数值优化 摘要:离心泵是常见的工业设备,其主要功能是将流体从低压区域输送到高压区域。为了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稳定性,需要对离心泵叶轮进行优化设计。本文基于功率备用系数对离心泵叶轮进行无过载数值优化,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出最优的叶轮结构参数,并分析了优化结果的实际应用效果。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离心泵作为一种常见的流体输送设备,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叶轮是离心泵的核心部件,其结构参数对泵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传统的叶轮设计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通过试验优化等方式进行改进。而基于数值优化方法的叶轮设计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引起了广泛关注。 1.2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基于功率备用系数对离心泵叶轮进行无过载数值优化,提高离心泵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出最优的叶轮结构参数,并分析优化结果的实际应用效果。 1.3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离心泵叶轮性能分析 2)功率备用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基于功率备用系数的叶轮无过载数值优化方法 4)数值模拟计算和优化结果分析 第二章离心泵叶轮性能分析 2.1离心泵工作原理 离心泵通过叶轮的旋转产生离心力,使流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抛出,从而达到输送流体的目的。流体在离心泵中受到多重力的作用,包括离心力、重力、阻力和压力等。叶轮的结构参数对离心泵的性能产生直接影响。 2.2叶轮流场模拟方法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计算叶轮的流场分布,包括速度场、压力场等。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体积法、有限元法和颗粒法等。根据离心泵的流体力学特性和叶轮结构参数,选择合适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分析。 第三章功率备用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1功率备用系数的定义 功率备用系数是离心泵工作时传递的功率与所需的功率之比。在设计离心泵时,为了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稳定性,需要对功率备用系数进行优化。 3.2功率备用系数的计算方法 功率备用系数的计算方法包括理论计算和实验测量两种途径。理论计算通常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和叶轮结构分析,可以得出定量的计算结果。实验测量通常通过实际试验装置对离心泵进行测量,在实际工况下测试出功率备用系数的值。 第四章基于功率备用系数的叶轮无过载数值优化方法 4.1问题建模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离心泵叶轮无过载数值优化问题建模为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即在满足流体输送要求的前提下,使得功率备用系数最小。 4.2优化算法 本文采用遗传算法作为优化算法,通过遗传算法优化离心泵叶轮的结构参数,使其满足流体输送要求的同时,功率备用系数最小。 第五章数值模拟计算和优化结果分析 5.1模拟计算结果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得到离心泵叶轮在不同工况下的流场分布和功率备用系数的数值结果。 5.2优化结果分析 通过遗传算法优化离心泵叶轮的结构参数,得到了最优的叶轮结构,并计算出最小的功率备用系数。分析了优化结果对离心泵工作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功率备用系数对离心泵叶轮进行无过载数值优化,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出最优的叶轮结构参数,并分析了优化结果的实际应用效果。优化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叶轮的结构参数,可以显著提高离心泵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6.2存在问题与展望 在本文研究中,存在些许问题,如优化算法的收敛性和稳定性等。未来可以进一步改进算法并进行更多的实验验证,以提高离心泵叶轮的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CaiYujie,SongLiming,QuanXiufen.OptimizationDesignofCentrifugalPumpImpellerBasedonthePerformanceofFlowField[J].Journalofmechanicalengineering,2014,50(1):143-148. [2]WangZhifeng,ZhangYang,TanMinggao.Performanceoptimizationofcentrifugalpumpbasedonimprovedgeneticalgorithm[J].Journalofnorthwestuniversity,2016,46(1):59-64. [3]ZhuTianhong,GuoZhenhai,YanHong,etal.Optimizationdesignofcentrifugalfanimpellerbasedonperformanceanalysis[J].Noiseandvibrationcontrol,2018,38(3):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