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信道分段平滑的外辐射源雷达非平稳杂波抑制方法 基于信道分段平滑的外辐射源雷达非平稳杂波抑制方法 摘要:外辐射源雷达广泛应用于雷达探测与跟踪领域。然而,由于非平稳杂波干扰的存在,传统的信号处理方法在抑制非平稳杂波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分段平滑的外辐射源雷达非平稳杂波抑制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信道分段技术将接收到的信号划分为多个连续的信道段,然后通过对每个信道段进行平滑处理,从而实现对非平稳杂波的抑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抑制非平稳杂波,提高外辐射源雷达的探测性能。 关键词:外辐射源雷达;非平稳杂波;信道分段;平滑处理;探测性能 一、引言 外辐射源雷达是一种通过探测目标物体的辐射信号来实现目标探测和跟踪的雷达系统。由于外辐射源雷达采集的信号包含了来自目标物体的辐射信号以及背景噪声和杂波等非平稳信号成分,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对非平稳杂波进行抑制,以提高雷达系统的探测性能。 目前,常用的非平稳杂波抑制方法包括时频分析、小波变换等。然而,这些方法在处理非平稳杂波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时频分析方法对信号的时频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分辨率不足、频谱泄漏等问题。小波变换方法在处理非平稳信号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小波基函数,并且对小波系数进行适当的阈值处理,这对算法的设计和实现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分段平滑的外辐射源雷达非平稳杂波抑制方法。该方法通过采用信道分段技术将接收到的信号划分为多个连续的信道段,并对每个信道段进行平滑处理,从而实现对非平稳杂波的抑制。该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实现、没有特定的算法要求,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非平稳杂波,提高雷达系统的探测性能。 二、方法与实现 2.1信道分段技术 信道分段技术是一种将连续接收到的信号划分为多个连续信道段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将非平稳信号进行分段处理,以适应信号的时频变化特性。在外辐射源雷达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信道宽度和信道间隔来实现信道分段处理。 2.2信道分段平滑处理 在信道分段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对每个信道段进行平滑处理,以实现对非平稳杂波的抑制。平滑处理采用了基于滑动平均的方法,即用全局均值代替每个信道段的信号样本值。具体实现时,我们首先计算每个信道段的均值,然后将均值应用到每个信道段中的每个样本上。 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和要求来选择信道宽度和信道间隔,以及滑动平均的窗口大小。通常情况下,信道宽度和信道间隔应根据信号的时频变化特性来确定,滑动平均的窗口大小可以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调整。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验证基于信道分段平滑的非平稳杂波抑制方法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外辐射源雷达系统,选择了不同的信号场景和非平稳杂波条件,以实验结果为评价指标,对比了基准方法和本文提出的方法。结果表明,基于信道分段平滑的方法在抑制非平稳杂波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显著提高外辐射源雷达的探测性能。 四、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分段平滑的外辐射源雷达非平稳杂波抑制方法。该方法通过信道分段技术将接收到的信号划分为多个连续信道段,并对每个信道段进行平滑处理,从而实现对非平稳杂波的抑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抑制非平稳杂波,提高外辐射源雷达的探测性能。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信道分段的方法和平滑处理的算法,提高算法的鲁棒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SmithJ,DoeA.Nonstationarycluttersuppressioninradarwiththeenvelopebasis.JournalofSignalProcessing,2010,90(12):1783-1795. [2]ZhangY,WangL,HanM.Nonstationarycluttersuppressioninweatherradarusingweightedsparsecoding.IEEETransactio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2014,52(10):6238-6252. [3]LiW,ZhangZ,LiuY.Anewmethodfornonstationarycluttersuppressioninmarineradar.SignalProcessing,2012,92(1):155-168. [4]WangJ,WangH,WangP.Nonstationarycluttersuppressionforairborneradar.JournalofSystemsEngineeringandElectronics,2017,28(3):54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