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D-PMU的配电网故障选线和定位方法 基于D-PMU的配电网故障选线和定位方法 摘要: 配电网故障的及时定位对于保障电网的可靠运行至关重要。传统的配电网故障选线和定位方法主要依赖人工巡线和故障测距仪等手段,存在定位精度低、耗时长、人工干预多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D-PMU的配电网故障选线和定位方法。该方法利用D-PMU实时采集的配电网数据,通过故障识别算法对故障进行选线,并基于多点测距方法实现故障的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较短的定位时间,可以有效提升配电网故障的定位效率和准确性。 关键词:配电网;故障选线;定位方法;D-PMU;多点测距 1.引言 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配电网逐渐成为电力系统的瓶颈和薄弱环节。配电网的故障会导致供电中断、设备损坏甚至火灾等严重后果,因此及时定位故障点对于保障电网的可靠运行至关重要。传统的配电网故障选线和定位方法主要依赖人工巡线和故障测距仪等手段,存在定位精度低、耗时长、人工干预多等问题。为了提升配电网故障的定位效率和准确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D-PMU的配电网故障选线和定位方法。 2.D-PMU的原理和应用 D-PMU(DistributedPhasorMeasurementUnit)是一种分布式电力相量测量单元,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和高实时性等特点。D-PMU能够实时采集配电网各节点的电压和电流等数据,并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监控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利用D-PMU可以获取配电网各节点的相量数据,从而揭示电能在配电网中的传输和分配情况。 在配电网故障选线和定位方面,D-PMU可以实时监测配电网的故障点,提供实时、准确的故障信息。 3.故障选线算法 为了实现配电网故障的选线,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量差法的故障选线算法。该算法基于D-PMU采集的配电网数据,通过计算故障点附近节点之间的相量差,确定故障点所在的支路。具体步骤如下: (1)初始化:输入D-PMU采集的配电网数据。 (2)计算相量差:计算故障点附近节点之间的相量差。 (3)选线:根据相量差的大小,确定故障点所在的支路。 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于故障选线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故障定位方法 为了实现配电网故障的定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点测距的故障定位方法。该方法利用D-PMU采集的配电网数据,通过计算故障点附近多个节点之间的距离,确定故障点的具体位置。具体步骤如下: (1)初始化:输入D-PMU采集的配电网数据。 (2)计算距离:计算故障点附近多个节点之间的距离。 (3)定位:根据距离的计算结果,确定故障点的具体位置。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故障定位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5.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文在一座城市的配电网上进行了实验,对比了传统的配电网故障选线和定位方法与本文提出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D-PMU的配电网故障选线和定位方法在定位精度和定位时间上均优于传统方法。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较短的定位时间,可以有效提升配电网故障的定位效率和准确性。 6.结论 本文基于D-PMU提出了一种配电网故障选线和定位方法。该方法利用D-PMU实时采集的配电网数据,通过故障识别算法实现故障的选线,并基于多点测距方法实现故障的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较短的定位时间,可以有效提升配电网故障的定位效率和准确性。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优化算法,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GaoY,XueF,TianZ.FaultlocationbasedonD-PMUsfordistributionnetwork[J].PowerSystemTechnology,2018,42(2):375-379. [2]WangS,LiX,ChenQ,etal.FaultfeatureextractionandlineselectionbasedonD-PMUindistributionnetwork[J].AutomationofElectricPowerSystems,2017,41(8):141-144. [3]LiuY,WangZ,ShuG.FaultlocationusingSynchronizedAmplitudeEstimationbasedondigitalfaultrecorderofsubstations[C]//2017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ensorsandMechanicalAutomation(SMA2017).AtlantisPress,2017:2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