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地面激光扫描的树木胸径提取方法研究 基于地面激光扫描的树木胸径提取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地面激光扫描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树木胸径提取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地面激光扫描的树木胸径提取方法,通过对激光扫描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与胸径计算,可以实现对树木胸径的准确提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为森林资源管理和树木生长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地面激光扫描;树木胸径;预处理;特征提取;胸径计算 1.引言 树木胸径是衡量树木生长与发展的重要参数之一,准确提取树木胸径对于森林资源管理和树木生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树木胸径测量方法主要是人工测量,费时费力且容易产生误差。而基于地面激光扫描的树木胸径提取方法,可以通过非接触式扫描获取树木的三维点云数据,进而实现胸径的精确计算。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基于地面激光扫描的树木胸径提取方法,为森林资源管理和树木生长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相关工作 地面激光扫描是一种通过激光束与地面物体交互反射来获取其三维坐标信息的技术。在树木胸径提取方面,研究者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拟合法、分割法、特征提取法等。 2.1拟合法 拟合法是通过对扫描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来实现树木胸径的提取。常用的拟合函数包括高斯分布模型、朴素贝叶斯模型等。通过拟合函数来描述树木的横截面形状,从而计算出树木的胸径。拟合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对于较复杂的树木形状,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拟合模型。 2.2分割法 分割法是通过对扫描数据进行图像分割来实现树木胸径的提取。常用的分割方法包括基于颜色相似度、基于区域生长等。通过将扫描数据分割成不同的区域,然后计算每个区域的半径或直径来实现胸径的提取。分割法可以适应不同树木形状,但对于密度较高或者叶子遮挡较严重的树木,分割结果可能不够准确。 2.3特征提取法 特征提取法是通过提取树木点云数据的特征信息来实现胸径的提取。常用的特征包括坐标特征、形状特征、密度特征等。通过对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或者机器学习算法来计算树木胸径。特征提取法具有较高的自适应性,但在计算过程中可能需要对数据进行降维或者预处理。 3.方法设计 基于地面激光扫描的树木胸径提取方法主要包括预处理、特征提取与胸径计算三个步骤。 3.1预处理 预处理是对地面激光扫描数据进行去噪和筛选的过程。去噪一般采用滤波算法,如高斯滤波、中值滤波等,以去除扫描数据中的噪声点。筛选则是根据扫描仪的测量范围和采样密度进行数据筛选,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 3.2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是根据地面激光扫描数据提取树木的特征信息。常用的特征包括树木的坐标特征、形状特征、密度特征等。通过对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或者机器学习算法来计算树木胸径。 3.3胸径计算 胸径计算是根据提取的特征信息计算树木的胸径。根据树木的横截面形状,可以采用拟合法或者分割法来计算胸径。拟合法通过将拟合函数与特征数据进行匹配,得到树木胸径。分割法通过将扫描数据分割成不同的区域,然后计算每个区域的半径或直径来实现胸径的提取。 4.实验与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基于地面激光扫描的树木胸径提取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能够实现对树木胸径的精确提取。 5.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地面激光扫描的树木胸径提取方法。通过对激光扫描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与胸径计算,可以实现对树木胸径的准确提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为森林资源管理和树木生长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LiH,ZhuX,HuB.TreeDiameterMeasurementFromTerrestrialLaserScannerData[J].IeeeGeoscience&RemoteSensingLetters,2009,6(4):784-788. [2]AschoffT,SpieckerH.EstimatingTreeDiametersandVolumeUsingTerrestrialLaserScanning[J].ForestResearch,2009,1(5):228-235. [3]LindbergE,HollausM,HyyppÄJ,etal.ReviewofMethodsofSmall-FootprintAirborneLaserScanningforExtractingForestInventoryDatainBorealFores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2012,33(21):6635-6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