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裂缝性储层井控技术体系探讨2345塔里木油田裂缝性储层普遍具有三高一窄的特点:高压、高产、高含硫、窄安全密度窗口,属于典型的压力敏感性地层。 实钻过程中往往伴随溢流和井漏发生,采用常规的钻井方法,一是井控风险高,安全隐患多;二是复杂时效高,泥浆漏失量大,导致钻井成本高;三是难以钻达设计井深,不能取全取准地质资料,难以选择合理的完井方式;四是频繁的堵漏作业对油气层造成严重的伤害,影响对油气层的正确评价。 开展裂缝性储层井控技术的研究,将有效的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对于提高勘探效益、减少复杂事故、保障工程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2实验目的 1)通过开展裂缝性储层溢漏实验研究,有利于搞清楚溢漏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建立裂缝性储层井筒物理模型。 2)通过开展裂缝性储层溢流关井后井筒压力动态变化实验研究,有利于寻找井筒压力动态变化规律,建立裂缝性储层井控理论,构建井控技术架构。溢流主要有2种形式: 负压连续溢流 重力置换溢流 重力置换溢流是裂缝(特别是高陡裂缝)性地层由于地层流体(特别是天然气)和井内泥浆存在密度差作用下,进行置换而诱发的溢流形式,也是经常发生的溢流形式。在负压条件下,有气泡侵入井眼,几乎无液相流入裂缝,表现为典型的溢流。2.6裂缝性储层井控技术体系 裂缝性储层井筒物理模型1)正循环压井法:压井钻井液从钻具内进入,在控制套压的条件下,将井内钻井液及溢流从环空顶出,使井筒内的压力处于平衡状态。对于压力敏感性地层,该方法在压井过程中容易井漏,诱发溢流,导致压井作业失败。 2)压回法:在关井条件下,用压井钻井液将环空和钻具内的钻井液及溢流全部推入漏层,使井筒内的压力处于平衡状态。对于压力敏感性地层,该方法避免了井内复杂情况出现,确保压井成功率。 3)重泥浆帽压井法:在关井条件下,用部分重泥浆液将环空和钻具内的受污部分钻井液推入漏层,在井筒上部形成一段重泥浆帽,使井筒内的压力处于平衡状态。对于压力敏感性地层,该方法适用于井漏失返情况下的压井作业。溢流情况: 2007年6月4日13:00,使用密度1.18g/cm3钻进至6694.00米,发生井漏,漏失1.5m3,吊灌起钻,堵漏,关井观察,立压4MPa,套压0MPa。 正循环压井: 采用正循环节流压井,中途关井观察,套压20↑41MPa,压井失败。 压回法压井: 勘探事业部接到通知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挥领导小组到井,组织压裂车2小时到井。先采取节流控压放气点火,火焰长10-15m,套压由41↓37.8MPa;然后采用压裂车和泥浆泵用1.22g/cm3泥浆正反挤将油气压回地层,解除复杂。井下声纳测深系统设备组成井口设备由于地层压力敏感,井漏与溢流同时并存,从3月29日发生溢流后,每次起下钻作业(含测井、起下油管等)均采用了液面监测及优化灌浆技术,现场作业人员可以根据井下液面的变化调整灌钻井液量,非常容易地控制井筒内的液柱压力,防止地层流体进入井筒,既保证了井控安全,又节约了大量的钻井液,为安全起下钻和测井,取全取准地层资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不但保证了起下钻(前后共8次)过程中井控制安全,而且也解决了四次测井作业(其中常规测井两次,传输测井两次,对接电缆8次,换电缆一次)的井控问题。关井12小时未灌浆,观察油气上串速度,14小时后溢流到地面发现溢流后,泥浆进入了仪器11:25,刚起钻0:30小时,发现液面上涨,立即组成灌1.8重浆两方,液面回落说明:仅灌泥浆2方,用于测漏速LG100-7液面监测液面监测数据为该井起钻电测提供了井控安全的依据: 根据以上数据,甲方认为该井井下液面在4--5小时内,只需灌入1.9方泥浆就能保持井下基本稳定,不需要象监测液面前那样灌入过量泥浆,且起钻过程中只要维持正常灌量,基本不会发生溢流现象,故下达指令:起钻电测。轮南633井液面监测轮南633控压钻进起下钻及电测液面曲线图4、安全起下钻(电测)保障技术说明:发现无效吊灌一次(泥浆泵上水管线滤子被堵)电测时液面不稳定,为了安全,测井监督现场决定取消声幅测井(成像、中子、常规均已完成)总结 谢谢各位领导、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