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长梗木霉外切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 长梗木霉外切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 摘要: 木霉(Trichodermareesei)产纤维素酶梗菌株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质转化和生物能源领域的重要微生物。本研究旨在克隆长梗木霉外切纤维素酶基因,并进行其表达研究。首先,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长梗木霉基因组DNA中获得外切纤维素酶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验证。随后,将该基因片段插入表达载体pET28a中,并通过化学转化法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细胞,再利用谷氨酸选择性培养基筛选阳性克隆。最后,通过IPTG诱导大肠杆菌表达外切纤维素酶,并通过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验证目标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长梗木霉外切纤维素酶基因,并通过IPTG诱导成功表达目标蛋白。 关键词:长梗木霉,纤维素酶,克隆,表达 引言: 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资源,被广泛应用于燃料、化学品和材料等方面。纤维素是最丰富的生物质组分之一,其转化为可利用形式需要纤维素酶的参与。长梗木霉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生物质转化微生物,其纤维素酶在工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长梗木霉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1.实验材料准备:长梗木霉菌株、大肠杆菌BL21(DE3)、外切纤维素酶基因特异引物、实验用介质和药品等。 2.DNA提取:采用标准CTAB法提取长梗木霉基因组DNA。 3.PCR扩增:利用外切纤维素酶基因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并通过凝胶电泳验证扩增片段大小。 4.克隆:将PCR产物连接到适当的酶切修饰过的表达载体上,并通过化学转化法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细胞。 5.培养与诱导表达:选取阳性菌落经浸润培养后,用谷氨酸选择培养基筛选阳性克隆。随后,通过IPTG诱导大肠杆菌表达外切纤维素酶。 结果: 1.克隆外切纤维素酶基因:通过PCR扩增得到了长梗木霉外切纤维素酶基因片段,并通过测序验证了其正确性。 2.转化及筛选:经化学转化法将重组质粒成功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细胞,并在含谷氨酸的选择性培养基上筛选得到阳性克隆。 3.IPTG诱导表达:通过IPTG诱导大肠杆菌表达外切纤维素酶。通过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表明,目标蛋白成功表达。 讨论: 本研究成功克隆了长梗木霉外切纤维素酶基因,并通过IPTG诱导表达目标蛋白。外切纤维素酶的克隆及表达对于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研究可以探索该基因在木霉菌株中的调控机制和其在生物质转化中的应用潜力。 结论: 本研究成功克隆了长梗木霉外切纤维素酶基因,并通过IPTG诱导大肠杆菌BL21(DE3)细胞成功表达目标蛋白。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应用价值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ZhangY,WangX,GaoD,etal.CloningandoverexpressionofanacidicthermostableferuloylesterasegenefromCaldicellulosiruptorlactoaceticusandenzymaticpropertiesoftherecombinantenzyme[J].JournalofAgricultureandFoodChemistry,2014,62(42):10352-10359. [2]GuoG,QiL,SongX,etal.Cloning,expressionandcharacterizationofthermostablecellulasefromPenicilliumdecumbens[J].BiotechnologyLetters,2017,39(4):541-548. [3]SinghA,DattaS.Mechanismsforactivatingcellulasesinlignocellulose:insightsfrombothnaturalandsyntheticsystems[J].JournalofIndustrial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2018,45(7):541-555. [4]LiZ,ZhangY,MiaoY,etal.CloningandfunctionalcharacterizationofathermostableGH10xylanasefromAureobasidiumpullulansvar.melanigenumWL-8[J].Journalof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2017,27(6):1083-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