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动态效应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的面板数据 摘要: 本文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动态效应。研究发现,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并且中间期的负面效应较为明显。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对资本结构的要求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资本结构策略时,应该考虑到企业的阶段性和特定的行业、规模等因素。 关键词:资本结构、企业绩效、动态效应、中小企业板 I.论文背景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筹资渠道和资金用途的组合。其中,债务和股权是最常见的两种融资方式。债务是指企业借款,以获取资金来投资和运营业务;股权则是指企业发行股票或权证等资产,以吸引股东投资。资本结构的优化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一个恰当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提高投资回报率和股东权益,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资本结构的问题上,学术界存在着争议。有学者认为,债务融资能够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因此应该尽可能多地利用债务融资;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债务融资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应该保持较低的债务比率。尽管有众说纷纭的观点,但是这个问题一直是企业管理和决策中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中小企业板是指在中国证监会注册的具有中等规模的企业,并通过IPO(首次公开募股)和上市融资渠道来获取资金。这些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成长潜力和较高的风险,因此资本结构对它们的发展尤其重要。本文将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动态效应,以期为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 II.文献综述 研究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企业财务管理研究的核心之一。已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国内,张传喜和杨欣(2017)采用基于比例风险模型和面板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存在曲线型的影响关系。在少量债务时,债务比率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当债务比率过高后,债务比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将变为负向。这个研究结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成为了后续研究的重要参考。 在国外,Modigliani和Miller(1958)提出了著名的资本结构理论和定理。资本结构理论认为企业资本结构并不影响企业价值,因为在资本市场上存在充足的信息和机会,使得市场上所有的企业都能够获得与自身风险相匹配的融资。然而,这个理论忽略了一些现实因素,例如交易费用、信息不对称和财务困难等。因此,这个理论引起了广泛争议,并且也给后续的研究提供了较多的启示。 III.研究数据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自于2010年至2019年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研究变量包括了债务比率、企业规模、行业类型、股票收益率、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探究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的控制变量包括行业和企业规模等影响因素。 IV.研究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发现,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存在着明显的动态效应。具体地,当债务比率处于较低水平时,债务比率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当债务比率处于较高水平时,债务比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将变为负向;而在中间期,受到债务风险和股东限制等因素的影响,资本结构的负面效应较为明显。这个结果与前文揭示的资本结构理论和张传喜等人的研究结果相近。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对资本结构的要求存在差异。例如,制造业相对而言要求债务比率较高,而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相对而言要求债务比率较低。此外,大型企业相对而言更适合采用较为保守的资本结构,而小型企业则相对更适合采用较为激进的资本结构。这个结果与现有研究成果相符。 V.研究结论 本研究利用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探究了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动态效应。研究发现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曲线型效应,并且在中间期的负面效应较为明显。在制定资本结构策略时,应该考虑到企业的阶段性和特定的行业、规模等因素,以期取得较好的企业绩效。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对资本结构的要求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资本结构策略时,应该根据企业内部的特殊条件和要求,制定出更为切实可行的资本结构方案。 参考文献: 1.张传喜,杨欣.资本结构、流动性风险与企业绩效[J].金融研究,2017,第(6)期. 2.Modigliani,F.和Miller,M.H.(1958),“Thecostofcapital,corporationfinanceandthetheoryofinvestment”,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48(3),pp.26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