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特性的分析与研究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特性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随着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作为一种高效、安全且便捷的无线充电方式,在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论文针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介绍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原理和基本结构,然后分析了传输效率、传输距离和系统稳定性等关键特性。接下来,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探讨了不同参数对传输效果的影响,进一步优化了传输系统的设计和工作条件。最后,总结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优势和应用前景,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传输效率,传输距离,系统稳定性 1.引言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将能量从发射器无线传输到接收器的技术,它不需要使用传统的电线和插座,可以实现设备的无线充电。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作为一种高效、安全且便捷的无线充电方式,在电动汽车、无线传感器网络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将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其性能和优化其设计。 2.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原理和结构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是通过共振原理实现的。该系统由发射器和接收器两部分组成。发射器由电源、谐振电路和激励线圈等组成,用于将电能转换成磁能并进行无线传输。接收器由谐振电路、调节电路和接收线圈等组成,用于接收并转换磁能为电能。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通过磁场建立起耦合,实现了能量的无线传输。 3.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特性分析 3.1传输效率 传输效率是评价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传输效率的计算公式为: η=(PR/PT)×100% 其中,η为传输效率,PR为接收器输出的有效功率,PT为发射器输入的总功率。 3.2传输距离 传输距离是指能量可以稳定传输的最远距离。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传输距离与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磁场强度等参数有关。 3.3系统稳定性 系统稳定性是指传输过程中能量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受到环境影响较大,如金属干扰、电磁干扰等都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4.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特性研究 为了进一步研究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特性,本论文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首先,通过搭建实验系统,测量了传输效率、传输距离和系统稳定性等性能指标。然后,对不同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比如频率、电感和耦合系数等,观察其对传输效果的影响。最后,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效的优化方案和调节策略。 5.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传输效率高、传输距离远、稳定性好等优势,在电动汽车、无线传感器网络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电动车充电方面,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实现车辆无需停车即可进行充电,提高了充电效率和便利性。 6.未来发展方向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还有一些问题待解决,如传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传输距离的增加以及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等。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改进谐振结构、优化参数和设计更加高效的电路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7.结论 本论文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实验验证了传输效率、传输距离和系统稳定性等特性。优化了传输系统的设计和工作条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优化方案。展望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一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ChenI.-M.,LinH.-Y.,LinJ.-F.,etal.“Combinedelectromagneticandcapacitivecouplingforlarge-rangeresonantinductivepowertransfer,”IEEETrans.PowerElectron.,vol.27,no.7,pp.3252-3261,Jul.2012. [2]KursA.MacdonaldE.KaralisA.MoffattR.JoannopoulosJ.FisherP.SoljačićM.“Wirelesspowertransferviastronglycoupledmagneticresonances,”Science,vol.317,no.5834,pp.83-86,Jul.2007. [3]KimJ.KimD.SeoM.W.KimH.WooJ.“Wirelesspowertransferbasedonresonancecoupling,”IEEETrans.Ind.Electron.,vol.57,no.9,pp.3084-3091,Sep.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