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物质制备活性炭喷动床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 生物质制备活性炭喷动床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 摘要: 活性炭作为一种重要的吸附剂和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环境治理、能源储存和化学工业等领域。本文以生物质为原料,使用喷动床装置制备活性炭,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活性炭制备过程中气固两相流的特性。采用Euler-Euler两相流模型,结合颗粒流动模型、湍流模型和化学反应模型,分析了气体流速、固体颗粒直径以及喷嘴设计等因素对活性炭制备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选择气体流速和固体颗粒直径可以有效控制活性炭的孔结构和比表面积;优化喷嘴设计可以提高床层内流体的均匀性,保证活性炭的质量一致性。 关键词:活性炭,喷动床,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 1.引言 活性炭因其独特的孔结构和表面活性,在环境治理、能源储存和化学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研究者采用多种方法制备活性炭,其中喷动床技术因其操作灵活性强、制备过程易于控制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喷动床是一种在固体颗粒床中通过气体流动使颗粒悬浮,并以高速运动形式进行反应或吸附的技术。 2.数值模拟方法 2.1Euler-Euler两相流模型 Euler-Euler模型是描述气固两相流动的常用模型,将气相和固相看作两个连续介质。该模型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方程和各相运动方程,能够较好地描述两相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2.2颗粒流动模型 颗粒流动模型是描述颗粒在气流中运动的模型,常用的有Gidaspow等模型。该模型基于颗粒的运动方程,考虑了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颗粒与气流之间的作用力等因素。 2.3湍流模型 湍流模型是描述气体流动中湍流现象的模型,一般分为RANS模型和LES模型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湍流模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气体流动的特性。 2.4化学反应模型 化学反应模型是描述活性炭制备过程中化学反应的模型,常用的有层燃模型和表面反应模型等。选择合适的化学反应模型,并考虑反应速率、反应热等因素,可以更好地模拟活性炭制备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3.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气固两相流条件下活性炭制备过程中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气体流速对活性炭的孔结构和比表面积具有重要影响。当气体流速较低时,气固两相流呈现较强的交换作用,颗粒之间的碰撞频率较高,有利于孔隙的形成和扩散的发展。但当气体流速较高时,颗粒之间的碰撞力会增加,导致孔隙的均匀性降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减小。 此外,固体颗粒直径也会对活性炭的性能产生影响。较小的颗粒直径有利于增大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但过小的颗粒直径会导致颗粒之间的碰撞强度增加,使得活性炭的孔结构不均匀。因此,在实际制备过程中,需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颗粒直径。 此外,喷嘴的设计对活性炭制备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喷嘴设计可以提高床层内气体流动的均匀性,保证活性炭的质量一致性。因此,在活性炭制备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喷嘴类型和布置方式。 4.结论 本文以生物质为原料,采用喷动床装置制备活性炭,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活性炭制备过程中的气固两相流特性。结果表明,合理选择气体流速和固体颗粒直径可以有效控制活性炭的孔结构和比表面积;优化喷嘴设计可以提高床层内流体的均匀性,保证活性炭的质量一致性。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对活性炭制备过程中其他因素的研究,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同时,可以通过实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并进一步优化活性炭制备过程的工艺参数。 参考文献: [1]Wang,A.,etal.(2019).Preparationofactivatedcarbonfrompetroleumcokebypyrolysisinafluidizedbed.JournalofAnalyticalandAppliedPyrolysis,142,104617. [2]Zhu,Z.,etal.(2018).Effectsofprecursortypeonthecharacteristicsofactivatedcarbonpreparedfromindustrialanionicpolymerizationliquid.JournalofAnalyticalandAppliedPyrolysis,134,318-324. [3]Zhao,Y.,etal.(2017).Enhancedadsorptionoftetracyclineinwastewaterbymodifiedcornstalk-basedactivatedcarbon.BioresourceTechnology,245,90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