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微型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建模及优化控制 微型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建模及优化控制 摘要:随着能源的日益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微型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储存和转换技术,具有高效、环保、可控等优点,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微型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建模,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控制方法,以提高其能量转换效率和系统稳定性。 关键词:微型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建模;优化控制;能量转换效率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的日益增加,人们对能源储存和转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能源发电方式存在效率低、污染大等问题,而微型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以其高效、环保、可控的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微型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建模 微型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主要由压缩机、储气罐、膨胀机和发电机等组成。本文以能量转换效率和系统稳定性为目标,对微型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进行建模。 2.1压缩机建模 压缩机是微型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的核心组件,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本文采用状态空间法对压缩机进行建模,并对压缩机的压力曲线进行分析,以获得其工作状态参数。 2.2储气罐建模 储气罐对气压变化进行阻尼,并提供气体的储存。本文通过考虑储气罐的状态方程和压力变化率方程来建模储气罐,并分析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3膨胀机建模 膨胀机是将压缩空气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关键组件。本文以效率为目标,采用Matlab软件对膨胀机进行建模,并通过研究膨胀机的转速调节能力来提高其能量转换效率。 2.4发电机建模 发电机将膨胀机输出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本文以提高系统稳定性为目标,对发电机进行建模,并分析其输出功率与负载的关系。 3.优化控制方法 为了提高微型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和系统稳定性,本文提出了一种优化控制方法。 3.1PID控制器设计 PID控制器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器设计方法,本文通过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使得系统输出能够快速、准确地跟踪期望值。 3.2模型预测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系统动态模型的控制方法,本文建立微型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的动态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设计模型预测控制器,以优化系统的控制效果。 4.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微型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进行建模和优化控制方法的设计,得到了系统的性能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优化控制方法能够提高微型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和系统稳定性。 5.结论 本文以微型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建模,并提出一种优化控制方法,经过实验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微型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和系统稳定性。微型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未来的研究中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DaiW,ZhengC,HuangW,etal.Modelingandperformanceofmicroaircompressedenergystoragesystem[J].Energies,2017,10(8):1142. [2]WenzelH,BesantC.Energystorageforpowersystems[J].IECON'80ConferenceProceedings.IEEEIndustrialElectronicsSociety,1980,1:12-20. [3]RuttledgeMD,PetersLK.Dynamicanalysisofacompressedairenergystoragesystem[D].UniversityofIllinoisatUrbana-Champaign,2017. [4]ManiarN,BanerjeeA.Modelingandperformanceanalysisofcompressedairenergystorageforgrid-scaleapplication[J].IEEETransactionsonEnergyConversion,2017,32(2):492-502. [5]RimaS,MansouriI,HabbiH,etal.Optimalcontrolforefficiencyimprovementofcompressedairenergystoragesystem[J].InternationalJournalofSmartGridandCleanEnergy,2017,6(3):32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