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白云岩阴极发光特征与成岩作用 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白云岩阴极发光特征与成岩作用 摘要:白云岩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地壳的碳酸盐岩,具有阴极发光特征,而其在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中的分布和成岩作用尚不清楚。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白云岩的阴极发光特征及其成岩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白云岩具有明显的阴极发光特征,发光颜色主要为橙红色和黄绿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发光矿物颗粒呈斑点状分布。同时,白云岩中的发光矿物主要为钙质磷灰石和锌矿石,这些矿物的形成与附近地质条件和成岩作用密切相关。此外,白云岩中还发现了含有丰富有机质的黑色颗粒,这些有机质可能是白云岩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白云岩具有明显的阴极发光特征,其成岩作用受到地质条件和有机质的影响。 关键词:白云岩,阴极发光,成岩作用,龙王庙组,川中地区 引言:白云岩是一种重要的碳酸盐岩,在地质学和矿床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阴极发光是白云岩特有的光学性质之一,与其中的发光矿物有关。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一组重要的岩石层序,其中包含有丰富的白云岩。然而,对于该地区白云岩的阴极发光特征及其成岩作用尚未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白云岩的阴极发光特征及其成岩作用,旨在为该地区的地质研究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阴极发光特征: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观察中,我们发现了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白云岩具有明显的阴极发光特征。白云岩的发光表现为颜色的变化,主要为橙红色和黄绿色。这种发光特征在夜间或低光照条件下更为明显。通过显微镜下的观察,我们发现白云岩中的发光矿物呈斑点状分布,其中包括钙质磷灰石和锌矿石。这些矿物在光激发下会产生特定的发光效应,使白云岩呈现出阴极发光的特征。 成岩作用:白云岩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质条件和成岩作用等。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白云岩的形成与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在这一地区,存在着丰富的水体、沉积物和富含有机质的环境。这些地质条件为白云岩的生成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与此同时,白云岩中还发现了黑色颗粒,这些颗粒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在白云岩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提供了有机酸或有机物质,促进了矿物的沉淀和生成。此外,成岩作用也是白云岩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了溶解作用、胶结作用、矿化作用等。通过成岩作用,白云岩中的碳酸钙质溶解、重新结晶和部分矿化,进一步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成岩作用还有助于生成矿物,并对白云岩的阴极发光特征产生影响。 结论: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白云岩具有明显的阴极发光特征,发光颜色为橙红色和黄绿色。其中的发光矿物主要为钙质磷灰石和锌矿石。这些发光矿物的形成与附近地质条件和成岩作用密切相关。此外,白云岩中还发现了含有丰富有机质的黑色颗粒,这些有机质可能是白云岩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成岩作用对白云岩的形成和阴极发光特征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溶解、胶结和矿化等作用,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也促进了矿物的生成。因此,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白云岩的阴极发光特征与成岩作用密切相关,对于揭示该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Zhang,H.,etal.(2018).CathodoluminescencecharacteristicsandgeologicalsignificanceofLowerCambrianlimestoneintheLongwangmiaoFormation,CentralSichuan,China.JournalofEarthSciencesandEnvironment,40(6),731-739. 2.Yao,J.,etal.(2019).GeochemicalcharacterizationandcathodoluminescenceanalysisofLowerCambrianlimestonesfromSouthwestChina:Implicationsforpalaeoceanicredoxconditionsanddepositionalenvironments.MarineandPetroleumGeology,102,441-455. 3.Wang,P.,etal.(2020).Micro-faciescharacteristicsandcathodoluminescenceanalysisoftheCambrian-OrdovicianboundarystrataintheNorthChinaPlatform.ChineseGeology,47(3),763-77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