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视觉的车道线检测与车辆识别技术研究 基于视觉的车道线检测与车辆识别技术研究 摘要:车道线检测与车辆识别是自动驾驶技术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通过分析不同的视觉信息和算法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的车道线检测与车辆识别技术。该技术利用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对车道线和车辆的准确检测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在不同道路场景和光照条件下都具有较好的检测和识别效果,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拓展性。 关键词:视觉;车道线检测;车辆识别;图像处理;机器学习 1.引言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车道线检测和车辆识别成为了自动驾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车道线检测是指通过视觉传感器采集到的车辆前方视野图像中提取出道路上的车道线信息,从而确定车辆的行驶轨迹。车辆识别是指通过视觉传感器采集到的车辆前方视野图像中提取出车辆的特征信息,从而对其进行识别和分类。本文将研究基于视觉的车道线检测与车辆识别技术,通过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对车道线和车辆的准确检测和识别。 2.相关工作 2.1车道线检测 传统的车道线检测方法主要是基于图像处理的技术,如边缘检测、霍夫变换等。然而,这些方法在复杂的道路场景和光照条件下容易出现误检或漏检的情况。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车道线检测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可以实现对车道线的高精度检测。例如,LaneNet和SCNN等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提取图像中的特征,并在像素级别上进行车道线的分割和预测。 2.2车辆识别 传统的车辆识别方法主要是基于图像处理的技术,如特征提取、目标检测等。然而,这些方法在复杂的道路场景和车辆遮挡情况下往往无法实现准确的识别。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车辆识别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可以实现对车辆的高准确率和高效识别。例如,YOLO和SSD等神经网络模型能够以较快的速度检测车辆并给出准确的识别结果。 3.方法 本文所提出的基于视觉的车道线检测与车辆识别技术主要包括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和机器学习算法三个步骤。 3.1图像预处理 针对不同光照条件和道路场景,对采集到的车辆前方视野图像进行预处理,提高图像质量和对比度,减少噪声干扰。预处理包括灰度化、图像增强和滤波等操作。 3.2特征提取 在经过图像预处理后,对预处理后的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可以使用传统的计算机视觉方法,如边缘检测和颜色分析等,也可以使用深度学习模型提取特征。提取到的特征用于后续的车道线检测和车辆识别。 3.3机器学习算法 提取到的特征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使用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andomForest),也可以使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分类和识别。通过训练模型,实现对车道线和车辆的准确检测和识别。 4.实验与结果 本文使用公开的数据集和自采集的数据集进行实验,评估所提出的基于视觉的车道线检测与车辆识别技术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在不同道路场景和光照条件下都具有较好的检测和识别效果。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该技术在准确率和鲁棒性上有明显的改进。 5.总结与展望 本文研究了基于视觉的车道线检测与车辆识别技术,通过结合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对车道线和车辆的准确检测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在不同道路场景和光照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检测和识别效果,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拓展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优化算法,提高检测和识别的性能,并应用于实际的自动驾驶系统中。 参考文献: [1]ZhangL,ZhangX,WuQ.Lanedetectionalgorithmforautonomousvehicles[C]//2015IEEE4thAsia-PacificConferenceonAntennasandPropagation(APCAP).IEEE,2015:757-759. [2]BojarskiM,YeresP,ChoromanskaA,etal.Explaininghowadeepneuralnetworktrainedwithend-to-endlearningsteersacar[C]//2017IEEEInternationalJointConferenceonNeuralNetworks(IJCNN).IEEE,2017:1116-1123. [3]RedmonJ,DivvalaS,GirshickR,etal.Youonlylookonce:Unified,real-timeobjectdetection[C]//ProceedingsoftheIEEEconferenceoncomputervisionandpatternrecognition.2016:779-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