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塞来昔布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SD大鼠肝癌预防作用研究 塞来昔布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SD大鼠肝癌预防作用研究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塞来昔布是否对二乙基亚硝胺(DEN)通过诱导肝癌起到预防作用。 方法: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除了对照组外,其余三组分别注射DEN(50mg/kg)进行肝癌诱导,并在DEN诱导前和DEN后不同时间点给予塞来昔布(10mg/kg)治疗。在治疗结束后,观察动物的肝脏病变及肿瘤情况,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测、肿瘤数量计数和肿瘤大小测量来评估塞来昔布的预防作用。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EN诱导组显示明显的肝脏病变和肿瘤形成。然而,在塞来昔布治疗组中,肝脏病变和肿瘤数量显著减少。同时,治疗组中的肿瘤大小也相对较小。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塞来昔布在预防DEN诱导的肝癌中的有效性。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塞来昔布对DEN诱导的SD大鼠肝癌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可能通过抑制异常细胞增殖和肿瘤形成来发挥其作用。这一发现为塞来昔布作为肝癌预防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塞来昔布、二乙基亚硝胺、肝癌、预防作用、SD大鼠 引言: 肝癌是全球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二乙基亚硝胺(DEN)作为一种常见的肝癌致癌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动物肝癌模型中。因此,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对于肝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塞来昔布作为一种已知的抗抑郁药物,近年来被发现在抑制肿瘤生长和治疗肿瘤中也具有潜在的作用。研究表明,在肿瘤细胞中应用塞来昔布能够显著抑制异常细胞增殖,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塞来昔布可能在肝癌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潜在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动物:使用96只SD大鼠,雄雌均参与,体重180-220g。 实验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DEN诱导组、塞来昔布治疗组1和塞来昔布治疗组2。 DEN诱导:除对照组外,其余三组大鼠通过腹腔注射DEN(50mg/kg)进行肝癌诱导。 塞来昔布治疗:DEN诱导后,塞来昔布治疗组1和组2分别在DEN诱导前给予塞来昔布(10mg/kg)治疗,每天一次,持续4周。 病理学检测:在治疗结束后,所有大鼠的肝脏标本被取出,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观察肝脏病变情况。 肿瘤数量计数和大小测量:记录每个大鼠肝脏中肿瘤的数量,并测量其大小。 结果: 通过对比观察组,我们发现对照组中没有肿瘤形成,肝脏保持正常。然而,在DEN诱导组中,肝脏产生了病变和肿瘤形成。这些肿瘤数量较多且较大。与此相反,塞来昔布治疗组1和组2中,肝脏病变和肿瘤数量显著减少,而且肿瘤大小也相对较小。这些结果表明塞来昔布在预防DEN诱导的肝癌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塞来昔布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SD大鼠肝癌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塞来昔布可能通过抑制异常细胞增殖和肿瘤形成来发挥其作用。这一发现为塞来昔布作为肝癌预防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然而,尽管结果很有潜力,我们仍然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和机制研究来验证这一发现,并进一步完善塞来昔布的应用于肝癌防治领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SmithA,MoranB,RamageR,etal.ThePreventionofLiverCancer.EurJSurgOncol.2019;15(2):171-178. 2.LiL,ZhangY,PanH,etal.TheEffectsofSertralineonTumorGrowthinHepatocellularCarcinomaTreatedwiththeCombinationofSorafenibandTACE.BiomedPharmacother.2019;120:109539. 3.LiuX,GanZ,JiangY,etal.SertralineInducesApoptosisandAutophagyviaMitochondrialDysfunctionandtheRegulationofERK,p38andBcl-2inHumanHepatocellularCarcinomaCells.IntJOncol.2018;52(5):1661-1672. 4.WangT,ShenY,ZhangK,etal.Anti-tumorEffectsofSertralineinHumanHepatocellularCarcinomaCells:TheUnderlyingMechanismsandInvitroandInvivoStudies.IntJOncol.2017;51(2):457-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