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矿井人员定位系统研究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矿井人员定位系统研究 摘要:随着矿井深度的增加以及工作环境的复杂性,矿井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矿井中人员的位置信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矿井人员定位系统。该系统通过部署在矿井各个位置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实现对人员位置的实时定位和监测。本文首先介绍了矿井安全问题的背景,并分析了传统矿井人员定位方法的局限性。然后,详细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和相关技术。接下来,提出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矿井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矿井人员定位;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安全问题;可行性分析 一、引言 矿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的一项产业,对于保障能源供给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矿井的特殊环境和工作特点,矿井事故时有发生,给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及时、准确地监测矿井中人员的位置信息,对于提高矿井工作人员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传统的矿井人员定位方法主要包括视觉监控、射频识别和人工巡检等方法。然而,这些方法面临着一些局限性,如视野受限、无法实时监测和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开发一种高效、准确的矿井人员定位系统势在必行。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由大量分布式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这些节点可以感知环境中的物理或化学信息,并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将信息传递到基站或其他节点。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治性等特点,因此在矿井人员定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按照网络结构分为分簇型、分网型和网状型等。在矿井人员定位中,由于矿井的复杂性,采用网状型结构是比较合适的选择。此外,无线传感器节点需要具备低功率、低成本、小体积等特点。 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矿井人员定位系统设计 本文提出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矿井人员定位系统主要由无线传感器节点、基站节点和控制中心等组成。无线传感器节点负责感知环境中的人员位置信息,并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给基站节点。基站节点负责接收节点发送的信息,并将信息传输到控制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在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无线传感器节点的部署策略:由于矿井环境的特殊性,需要合理选择无线传感器节点的部署位置。节点的布局应尽量避免信号遮挡和死角,以保证定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人员定位算法的选择:针对矿井环境的特点和人员运动规律,需要选择合适的人员定位算法。常用的算法有几何算法、MonteCarlo方法和粒子滤波等。 3.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能源管理:由于矿井人员定位系统需要长时间运行,因此能源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可以通过节点休眠、节能传输和能量补充等方式来延长节点的寿命。 四、实验验证与分析 为了验证所提出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矿井人员定位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实时、准确地监测矿井中人员的位置信息,并及时发出警报。同时,该系统具有低成本、简单可行的特点,适用于不同规模和深度的矿井。 五、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矿井人员定位系统,通过部署在矿井各个位置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实现对人员位置的实时定位和监测。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可以应用于实际的矿井环境。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系统的性能和功能,提高人员定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满足矿井安全监测的需求。 参考文献: [1]GuoWei,LiXing'an.ResearchonPersonnelLocationandCommunicationSystemBasedonWirelessSensorNetworks[J].ComputerSimulation,2012,29(1):199-201. [2]ZhangLei,ZhangChuanqi,ZhaiGuohan.Aninnovativesystemformonitoringcoalmineworkers'positions[J].ProcediaEngineering,2011,26:146-155. [3]WangZhiwen,HuWendong,ZhangPengyuan.Designofminepersonnelpositioningandsafetymanagementsystem[J].GlobalPositioningSystem&InertialNavigationSystems,2014,11(6):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