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农户收入质量的信贷员授信偏好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农户收入质量的信贷员授信偏好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近年来,农村金融服务对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民脱贫致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贷员在农村金融服务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信贷员的授信偏好对农户收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信贷员授信偏好的因素,以提供相关决策制定者参考。 1.引言 农民收入增长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由于资金匮乏和信用状况不佳,一些农户难以获得金融服务,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的潜力。信贷员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关键参与者,其授信偏好直接影响到农户能否获得贷款和金融支持,进而影响到农民的收入质量。 2.相关理论 2.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交易过程中,卖方和买方的信息水平不对称,从而导致市场的失灵。在金融市场中,信贷员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掌握着农户的财务和信用信息。如果信贷员无法准确评估农户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可能会导致信贷员倾向于拒绝或者提供低额贷款,从而限制了农户的发展空间。 2.2利益相关理论 利益相关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往往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对信贷员来说,授信决策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绩效评价和奖惩制度。因此,信贷员可能会在授信过程中考虑自身的利益,偏向于授信给那些更容易还款的农户,而对风险较高的农户持谨慎态度。 3.影响因素 3.1农户的还款能力 农户的还款能力是信贷员授信偏好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农户能够提供可靠的收入来源和稳定的现金流,信贷员更有可能愿意给予他们更大额度的贷款。 3.2农户的信用状况 农户的信用状况是农户是否能够按时还款的重要参考依据。如果农户之前的信贷记录良好,没有出现逾期还款等问题,信贷员更有可能愿意给予他们贷款,因为他们具有更高的信用可靠性。 3.3农户的借贷历史 农户的借贷历史也会对信贷员的授信偏好产生影响。如果农户过去有很多次的借贷记录,在很短的时间内频繁借贷,信贷员可能会担心其负债能力和偿还意愿,从而选择拒绝贷款或者提供较低额度的贷款。 3.4地域因素 地域因素也会对信贷员的授信偏好产生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户的平均收入水平、农业产品的市场需求等都会影响到信贷员的授信决策。在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信贷员可能会更加谨慎,对农户授信的倾向较低。 4.结论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影响农户收入质量的信贷员授信偏好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户的还款能力、信用状况、借贷历史和地域因素都会对信贷员的授信决策产生影响。为了提高农户的收入质量,相关决策制定者可以采取措施,如加强农民金融培训,提高农户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garwal,S.,&Mazumder,B.(2013).Loanofficersandcollusioninagriculturallending.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01,257-270. 2.Cong,L.,Hong,Y.,Chen,L.,&Zong,C.F.(2017).Theimpactofcreditofficers'personaltraitsoncreditmonitoring:EvidencefromChinesecommercialbanks.Sustainability,9(12),2288. 3.Fan,H.,&Sun,P.(2019).Impactofloanofficers'behaviortraitsonrurallendinginChina.InternationalJournalofEconomics,CommerceandManagement,7(2),21-31. 4.Li,D.,Liu,H.,&Song,F.(2019).IntergenerationalincomemobilityamongagriculturalhouseholdsinChina:Theroleofeducation,off-farmemployment,andfarmer'sidentity.AgriculturalEconomics,50(4),455-466. 5.Wang,X.,&Shao,W.(2019).Determinantsoffarmers'willingnesstojoinfarmerprofessionalcooperativesinChina:EvidencefromJiangsuProvince.Sustainability,11(7),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