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SOM神经网络的恶意用户检测算法研究 基于SOM神经网络的恶意用户检测算法研究 摘要:恶意用户的存在给网络环境和用户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为了有效地保护网络环境安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织映射(SOM)神经网络的恶意用户检测算法。首先,我们介绍了恶意用户的特征和行为模式。然后,详细讨论了SOM神经网络以及其在恶意用户检测中的应用。接下来,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SOM神经网络的恶意用户检测算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准确性。最后,我们总结了研究结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恶意用户检测,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特征提取,行为模式 1.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恶意用户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攻击或滥用网络资源,给网络环境和用户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恶意用户检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传统的恶意用户检测方法往往依赖于手动设计的规则或特征,这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有效地检测恶意用户,我们需要一种智能化的方法,能够自动学习和识别恶意用户的特征和行为模式。 2.恶意用户的特征和行为模式 恶意用户具有一定的特征和行为模式,通过分析和识别这些特征和模式,我们可以有效地检测恶意用户。恶意用户的特征包括IP地址、访问频率、访问时段等。恶意用户的行为模式包括访问路径、数据传输量、异常操作等。通过对这些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恶意用户的模型,并用于恶意用户的检测。 3.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 SOM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可以有效地处理高维数据。SOM通过将输入数据映射到一个低维的网格结构中,实现了数据的聚类和可视化,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数据的潜在结构和模式。在恶意用户检测中,我们可以使用SOM神经网络对恶意用户的特征进行提取和聚类,进一步识别和检测恶意用户。 4.基于SOM的恶意用户检测算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OM神经网络的恶意用户检测算法。首先,我们收集了大量的网络流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我们使用SOM神经网络对恶意用户的特征进行提取和聚类。接下来,我们通过计算每个神经元的活跃度和权重来判断是否有恶意用户的存在。最后,我们通过实验对算法进行了验证,并与其他恶意用户检测算法进行了比较。 5.实验结果与分析 我们使用一个真实的网络流量数据集进行了实验,评估了我们算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算法在恶意用户检测上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能够有效地识别和检测恶意用户。与传统的恶意用户检测方法相比,我们的算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低的误报率。 6.结论和展望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OM神经网络的恶意用户检测算法,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其有效性和准确性。我们的算法能够自动学习和识别恶意用户的特征和行为模式,对于提高网络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们的算法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对大规模网络流量数据的处理效率较低。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是提出更高效的算法,以应对大规模网络环境下的恶意用户检测需求。 参考文献: [1]SinghS,SrivastavaPK,RaiRK.MaliciousUserDetectioninSocialNetworkusingK-meansClusteringAlgorithm[J].ProcediaComputerScience,2016,79:383-388. [2]GalaT,BhandariAK.DetectionofMaliciousUserActionsonanOnlineSocialMediaPlatform[J].ProcediaComputerScience,2016,79:417-424. [3]KimD,JangJ,KwonO,etal.DetectingMaliciousUserBehaviorUsingFeatureSelectionTechniqueinSocialNetworkServices[J].ProcediaComputerScience,2016,79:394-401. [4]GuerreroPC,HerreraCJ,TejadaJF,etal.MalicioususerdetectioninonlinesocialnetworksusingMarkovianbehavioranalysis[J].Computers&Security,2015,48:238-252. [5]PujolJM,OyaguezJ,DelgadoJ,etal.DetectingspaminaTwitternetwork[J].SocialNetworkAnalysis&Mining,2010,1(2):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