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多流程分液板式冷凝器的变工况性能研究 引言 由于气动密封技术、控制技术等的不断进步,多流程分液板式冷凝器因其高热传导、节能等特点在化工、制药、食品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对于板式冷凝器的工艺优化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多流程分液式板式冷凝器由于流体中混合物的非理想性,其热力学性质和运动特性特别复杂,因此在实际使用中需要研究多流程分液板式冷凝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 本文旨在分析多流程分液板式冷凝器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同时讨论冷凝器的性能提升方法。 理论基础 多流程分液板式冷凝器是一种将混合液体和气体冷凝器分离的设备。该设备的结构由波纹和板片组成,主要作用是在流体之间进行热量传递和液体分离。多流程分液板式冷凝器的强制冷凝和气体液体分离性能优越,可以用于各种化工、制药、食品行业等。 多流程分液板式冷凝器的性能研究需要从流量分布、压力分布、传热、分离等多个方面入手。经过对实际工况的分析,最常见的几种工况是: 1.制冷剂流量较低,冷凝器是瓶颈。 2.制冷剂流量较高,吸液器是瓶颈。 3.制冷剂流量在较高水平波动,吸液器是瓶颈。 应对这几种主要工况,需要通过调整流量、旋转阀等多种方式提高冷凝器的热量传递和分离效率。 实验设计 为了评估多流程分液板式冷凝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本文设计了三个实验(如下表所示),利用实验数据分析不同工况下的冷凝器性能指标,评估冷凝器在变工况下的性能和适应性。 实验条件 为了模拟出不同工况下的实际情况,实验简化为三个流量工况,调整制冷剂流量,分别为50L/min,75L/min和100L/min,并调整流量分配器来分配流量。实验中的萃取器和液相泵在恒定的条件下运作。 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三个实验中,我们考虑了多种参数,包括进口制冷剂温度、冷凝温度,以及冷凝器质量流量比和液相中焓变。其他变量包括多级萃取过程的进口流量、萃取剂物流率和萃取剂温度。通过实验和计算,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1.冷凝器分区温度 在实验中,冷凝器分区温度(EVTx)通过各个分区的功率平均值计算。其中,x代表分区的标号:1、2、…、10。冷凝器分区温度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当制冷剂的流量为50L/min时,冷凝器的分区温度不变或略有变化。当制冷剂流量增加至75L/min时,冷凝器的分区温度出现了一定的波动。当制冷剂的流量再次增加至100L/min时,冷凝器的分区温度仍具有波动性,同时波动范围也更加显著。 2.从萃取液体中分离 如下图所示,三个工况下的蒸发器进口和冷凝器退口总质量流率均呈同一趋势,且冷凝器退口的质量流率远大于蒸发器进口的质量流率。随着制冷剂流量的增加,整个实验室装置中的液相量增加,导致冷凝器的液体产量增加。因此,多流程分液板式冷凝器的性能在大流量下得到优化。 3.热线模型 使用热线模型对多流程分液板式冷凝器的传热特性进行评估。通过比较制冷剂流量顺序从低到高的三种不同条件下的温度和液位分布,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随着制冷剂流量的增加,液相中的焓变和热量传递速率均有所增加,因此冷凝器的性能提高。 在低流量区域,冷凝器表现出更高的热量传递率和液相液滴分离效率,能够更好地应对吸液器制约的情况。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多流程分液板式冷凝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我们发现,制冷剂流量对冷凝器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在较低的制冷剂流量下,冷凝器的液相液滴分离效率更高,能够更好地应对吸液器制约。而在较高流量时,冷凝器的液体产量也随之增加。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不同工况下的冷凝器性能匹配。 此外,本实验还对多流程分液板式冷凝器的性能提升方法进行了探讨。我们发现,在不同工况下,通过调整液量和增大传热面积等方式可以提高冷凝器的热量传递和分离效率,进而提高多流程分液板式冷凝器的性能。 参考文献 [1]FangX,ZhaiL,LiY,etal.Performanceofamulti-streamplateandframeheatexchangerforrefrigerationapplication[J].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2016,107:697-705. [2]LuqueMP,DuránM,GarcíaJP.Experimentalcharacterizationofaplateheatexchangerwithsingle-phaseflowandtwo-phaseflowworkingfluids[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andMassTransfer,2016,103:1090-1102. [3]WójcikTM,NapierałaP,WaszczukK,etal.Thermalperformanceofaplateheatexchangerwhenapplyingalowgw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