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测度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区域发展差距逐渐凸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中国的重要发展战略。测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研究,则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本文将从理论基础、指标选择以及实证研究三方面探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测度研究。 一、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最早出现在1981年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该书指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各地区建立合理比较优势布局,并通过区域协调,联合发展的一种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最核心的概念即为“协调”,“协调”是指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平衡状态的实现,而实现这种平衡状态的手段是区域发展的合理规划与协同合作。协调发展的过程,需要各地区具有互补发展优势,实现各地区间有效的资源调配、产业协同、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等。 二、指标选择 测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从数个角度考虑各个地区的发展平衡程度,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财政收入、人口稳定等因素。常用的指标有以下几个: 1.GDP GDP是评测经济总体水平的核心指标,针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测度中,GDP指标不仅要关注各地方经济总量之间的差异,而且要关注其结构和增长率等。 2.人均GDP 经济的永续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持续获益,因此,人均GDP指标可以衡量各地区人均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等。 3.财政收入 各地财政收入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度和财政自主能力。不同地区的财政收入比较需要综合考虑税负、经济总量等。 4.投资 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更是推动地区协调发展的力量之一,投资比率高低比较可以代表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 5.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劳动力供需状态,呈正常状态的劳动力市场是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 三、实证研究 针对上述指标,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各地区并未达成完全的协调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距,同时结构调整缓慢。 具体而言,从上海、北京、江苏至云南、贵州、内蒙古,不同省份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明显。以经济总量和GDP增长速度为例,从2015年至2018年,全国GDP年均增速为7.2%,但以山东为代表的沿海省份增速却远远高于7.2%,而老少边穷地区则普遍低于7.2%。 在各省份间增长速度的比较中,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总规模小,但增速却很快,而云南、贵州、西藏、宁夏、甘肃等老少边穷地区总规模大,但增速却普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结论 尽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已经构建完整,具体指标也日臻完善,但在实际过程中,区域经济仍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全面的现象,因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然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改进,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策的引导、市场环境的培育、科技成果的推广、企业的创新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因素将不断提高我们的生产力,同时也会加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