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介质阻挡放电协同Mn催化剂降解二甲苯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了介质阻挡放电协同Mn催化剂降解二甲苯的方法和机理。通过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在相对较低温度下产生活性氧物种,再通过Mn催化剂的作用,实现了对二甲苯的高效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并且具有较低的能耗。通过对反应过程中的变量的调控,还探讨了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介质阻挡放电;Mn催化剂;二甲苯;降解;机理 【正文】 1.引言 二甲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染料、塑料等行业的有机溶剂。然而,由于其毒性大,不易降解的特性,二甲苯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寻找一种高效降解二甲苯的方法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二甲苯降解方法主要包括吸附、生物降解、光催化等。然而,吸附方法需要后续处理吸附剂,且不能有效降解污染物;生物降解方法受微生物生长环境的限制,耗时耗能;光催化方法具有较高的能耗,光催化剂的选择也比较有限。因此,面对二甲苯污染问题,需要一种更高效、更节能的降解方法。 2.方法与实验 本实验采用介质阻挡放电协同Mn催化剂的方法来降解二甲苯。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将一定浓度的二甲苯溶液注入反应器中;然后,通过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在反应器中产生活性氧物种;接着,将Mn催化剂引入反应体系中,并进行反应一段时间;最后,通过适当的方法收集、测定降解后的二甲苯溶液。 本实验中使用的介质阻挡放电技术是一种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通过对电场、电流密度等参数的调控,产生活性氧物种。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具有能耗低、反应温度低、反应速率快等优点,适用于污染物降解领域。 3.结果与讨论 本实验中,通过对反应时间、电流密度、催化剂浓度等变量的调控,研究了其对二甲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二甲苯降解效果逐渐增强。这是因为在反应时间的增加过程中,活性氧物种积累的时间更长,对二甲苯的降解效果更明显。 此外,电流密度对降解效果也有较大影响。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活性氧物种也会增加,从而提高了降解效果。然而,当电流密度过高时,可能会导致能耗增加,降解效果不再增加。 此外,催化剂浓度对降解效果也有明显影响。催化剂是介质阻挡放电降解二甲苯的关键因素之一,适当增加催化剂浓度可以加强降解效果。然而,当催化剂浓度过高时,降解效果反而会减弱,可能是由于催化剂本身与污染物的竞争导致的。 4.机理与优势 介质阻挡放电协同Mn催化剂降解二甲苯的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活性氧物种与二甲苯发生反应,生成少数活性氧物种具有强氧化能力;二是Mn催化剂对产生的活性氧物种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使反应速率得到明显提升。 相比于传统的二甲苯降解方法,介质阻挡放电协同Mn催化剂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能耗低。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具有高效的成本效益,降低了能耗,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二是反应速率快。由于介质阻挡放电技术产生的活性氧物种具有较高的反应速率,因此,降解效果明显,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目标降解效果;三是催化剂可重复使用。由于Mn催化剂的存在,使得该方法具有催化剂的循环利用性,减少了废物的产生。 5.结论 本文研究了介质阻挡放电协同Mn催化剂降解二甲苯的方法和机理,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并且具有较低的能耗。该方法可以为解决二甲苯污染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更高效、更节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DhouibA.,HamdiN.,ZhaoZ.W.,etal.Degradationofortho-chlorophenolbyanon-thermalplasma/activatedcarbonfibersystem[J].AppliedCatalysisB:Environmental,2006,65(3-4):171-180. 2.IwamotoT.,YamamotoT.,IshimotoN.,etal.Decompositionoftoluenebyanovervoltageglidingarcingas/liquidtwo-phasesystem[J].PlasmaChemistryandPlasmaProcessing,2010,30(3):365-380. 3.HeC.,LauxD.,SchmidtTC.,etal.Nanosecondpulsedcoronadischargecombinedwithmodifiedsolidcatalystsforvolatileorganiccompoundoxidationatambientconditions[J].PlasmaProcessesandPolymers,2007,4(S1):S574-S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