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伊通盆地油气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研究 伊通盆地是中国东北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勘探区之一,其油气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研究对于该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伊通盆地油气成藏的过程和模式。 一、伊通盆地沉积特征 伊通盆地位于辽宁省中部,北纬42°00'~42°50',东经123°45'~124°30'之间,北南长约120km,东西宽约80km,面积约9600km^2。伊通盆地的地质构造主要由汉沽古隆起和黑龙江—华北板块构造带构成,盆地部分主要由沉积物填充。伊通盆地沉积物主要由古近系—新近系组成,包括龙潭组、古山羊庄组、卧虎山组、伊通组、那罕组、金山洞组等。其中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伊通组、那罕组、金山洞组,并且在这些地层中发育了多种类型的储层和封闭层,为油气勘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二、伊通盆地油气成藏过程 伊通盆地油气成藏经历了烃源岩形成、烃源岩成熟、烃源岩排烃、运移聚集和封存等多个阶段。其中,烃源岩形成和成熟过程是油气成藏的基础,烃源岩排烃、运移聚集和封存则是油气成藏的重要过程。 (一)烃源岩形成和成熟 伊通盆地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伊通组、那罕组、金山洞组等地层中,主要为黑色泥页岩和石炭系煤系烃源岩。在这些地层中,厚度较大的烃源岩面积广,具有良好的地质储层条件和热演化条件,有利于烃类的形成和成熟。研究表明,伊通盆地的烃源岩主要经历了两次成熟期,即晚古生代—中生代成熟期和新近系成熟期。在成熟期的作用下,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开始转化,形成油气。 (二)烃源岩排烃、运移聚集和封存 伊通盆地油气成藏的过程主要经历了烃源岩排烃、运移聚集和封存三个阶段。烃源岩排烃是油气成藏的关键过程,主要是指由于热压力作用或者构造运动引起的烃源岩中烃类的释放。在伊通盆地,烃源岩排烃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同一地层的上覆和下伏岩层中已经聚集了的油气,二是来自其他地层的运移油气。研究表明,伊通盆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伊通组和那罕组的烃源岩,采用石油地质勘探方法,发现了11个油田和3个气田。其中,2012年在伊通县发现的龙潭矿区井村油田储量达到2559.4万吨,属于大型油田。 三、伊通盆地油气成藏模式 伊通盆地的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包括构造控制成藏模式、泥页岩堆积成藏模式、储层缝合作用成藏模式等。其中,构造控制成藏模式是该区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重要模式。 (一)构造控制成藏模式 伊通盆地位于汉沽古隆起和黑龙江—华北板块构造带之间,主要油气田都分布在这两个构造之间。研究表明,在伊通盆地主要的油气田中,油气主要分布在构造高地、构造陷丘和地层倾斜坡上。这表明,在伊通盆地的油气成藏过程中,构造运动起到关键作用,构成了构造控制成藏模式。 (二)泥页岩堆积成藏模式 伊通盆地中的伊通组、那罕组、金山洞组等烃源岩中石英粒度较大,黏土矿物质含量较少,具有良好的孔隙和透水性。这种烃源岩在成熟后,烃类可从其中排出并向上迁移,在泥页岩层中形成了层间和层内聚集储集体系,即泥页岩堆积成藏模式。 (三)储层缝合作用成藏模式 伊通盆地中的岩石多为堆积岩和沉积岩,受到了堆积和沉积过程中的力学作用,形成了多种缝隙、裂缝、微缝等隙间空间和岩性层次结构,其中缝隙具有较好的储量储层形成条件。在储层缝合作用中,缝隙间的石英、方解石、黏土等矿物质发生了生长和改造,从而形成了具有较好储集和输导作用的缝合岩体系。 总的来说,伊通盆地的油气成藏主要经历了烃源岩形成和成熟、烃源岩排烃、运移聚集和封存等多个阶段,其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包括构造控制成藏模式、泥页岩堆积成藏模式和储层缝合作用成藏模式等。在今后的油气勘探和开发中,需要准确把握油气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以研究出高效的勘探技术并实现区域的油气资源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