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从江翁浪地区蚀变岩型金矿构造变形及控矿规律研究 摘要 蚀变岩型金矿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从江翁浪地区的热液矿床,其含金矿体主要产于蚀变带和矿化带。本文通过对地质构造、矿体成因、矿化特征及矿体变形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在该区域内形成蚀变岩型金矿的主要构造变形及控矿规律,为该区域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蚀变岩型金矿;构造变形;控矿规律;从江翁浪 Abstract AlterationrocktypegolddepositisatypeofhydrothermaldepositthatiscommonlyfoundintheWenglangareaofCongjiang,wherethegold-containingorebodiesmainlyoccurinthealterationzoneandmineralizedzone.Inthispaper,asystematicanalysisofgeologicalstructure,orebodygenesis,mineralizationcharacteristics,andorebodydeformationwascarriedouttorevealthemainstructuraldeformationandore-controllinglawsinordertoprovidetheoreticalandpracticalbasisfor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ofthisarea. Keywords:Alterationrocktypegolddeposit;Structuraldeformation;Ore-controllinglaws;Wenglang,Congjiang 引言 从江翁浪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古老地区,盆地较为发育,旋回较多,构造多样,特别是地震及其次生构造变形测量,更加凸显了其多样性。这些地质作用不仅使该区矿床形态多样,更重要的是对该区金矿床的成矿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江翁浪地区的蚀变岩型金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于地质构造、矿体成因、矿化特征及矿体变形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该区域内蚀变岩型金矿的主要构造变形及控矿规律。 详细内容 1.蚀变岩型金矿的地质构造特征 在江翁浪地区,蚀变岩型金矿主要产于花岗斑岩和钼铜矿化带的接触带和矿化带内。研究表明,这种矿床的成因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密切相关。在该地区,构造单位多样,包括断层、裂隙、褶皱、推覆构造等。在这些构造单位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构造体系。这些构造体系不仅影响了地层产状和运动,也是该区蚀变岩型金矿成矿机理的重要因素。 2.蚀变岩型金矿的成矿特征 蚀变带与矿化带是蚀变岩型金矿的主要分布区域。以较典型的蚀变带和矿化带为例,研究表明,蚀变带主要包括较底层的石英宿命带、次生石英带以及纤维质蚀变带和碳酸盐蚀变带,石英宿命带和次生石英带中的石英均具有流纹状、交错状或肋骨状结构。同时,蚀变带中还包含典型的硫化物矿物包括黄铁矿、石英、褐铁矿等,金矿物主要以块状和细粒状云母片状等侵入状分布。矿化带主要包括较底部的蚀变带、次生石英带,以及钼铜矿脉和复式蚀变矿体区。这些矿化带中都包含硫化物矿物和典型的块状金矿物。 3.蚀变岩型金矿的矿体变形特征及控制规律 对于该区的蚀变岩型金矿而言,矿体变形特征及其控制规律是非常复杂的,主要表现在矿体裂隙发育、成岩变形及断层影响等几个方面。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下,该区的金矿床形态多样,矿体成分变化较大。更重要的是,由于构造单位强烈的三维空间变形,蚀变岩型金矿床的构造、岩性、成分及产状均有明显差别,从而引起成矿条件和成矿路径的差异,形成了多个矿体形态和多种地质类型的金矿床。 结论 通过对从江翁浪地区蚀变岩型金矿的构造变形及控矿规律的研究,我们发现该区域内的构造特征、成矿作用和矿体变形等非常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同时,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该区域的金矿床勘探与开发:1)在建立勘探层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成矿作用与构造变形的综合影响;2)注重地震测量、矿体成分及施工调查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探索新的勘探与开发模式;3)通过建立成矿模型,优化勘探方案,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加快勘探步伐。 参考文献 [1]何俊发,侯贵生.贵州东部从江组花岗岩的时空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通报,2001,20(1):2-8. [2]华南地质矿产调查局.江永县岩体年龄测定[A].南华南第十四届地质大会勘探分会场文集[C].南宁:华南地质矿产调查局,1985:286-296. [3]毕钱兴.中国岩石圈演化的若干特点——四十年研究回顾[J].地质科学,2004,39(3):338-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