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CCNB2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研究 CCNB2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研究 摘要: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不佳且易复发。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周期蛋白B2(CCNB2)的表达与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通过实验室检测NSCLC患者的组织标本中的CCNB2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CCNB2的高表达与NSCLC的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并且预测了患者的不良预后。这些发现表明CCNB2可能作为NSCLC的预后标志物,并为NSCLC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关键词:CCNB2、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引言: NSCL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肺癌类型,占据肺癌总病例的85%。NSCLC通常以不同的生物学学型和病理学分型而闻名,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和大细胞癌。尽管有几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疗,但NSCLC的预后仍然不理想。因此,探索新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标志物以提高预后预测是非常重要的。 细胞周期蛋白B2(CCNB2)是细胞周期调控的关键蛋白之一。研究表明,CCNB2在多种癌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密切相关。然而,关于CCNB2在NSCLC中的作用和表达水平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CCNB2的表达与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10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NSCLC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用于CCNB2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CNB2的表达水平通过计算阳性细胞的百分比来定量评估。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资料从医院病历中收集。CCNB2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在100例NSCLC患者中,有55例(55%)表达了高水平的CCNB2。CCNB2的表达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和肿瘤分期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然而,CCNB2的高表达与肿瘤的大小、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此外,高CCNB2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较低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CCNB2的高表达与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存在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CCNB2在肿瘤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研究还显示CCNB2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增加相关,这说明CCNB2可能参与了NSCLC的转移过程。因此,CCNB2可能成为预测NSCLC患者预后和指导治疗方案的重要标志物。 结论: CCNB2的高表达与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CCNB2可能作为NSCLC的预后标志物,在NSCLC的治疗中提供了新的靶点。进一步研究的开展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CCNB2在NSCLC中的作用机制,并为NSCLC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限制与展望: 虽然本研究对CCNB2在NSCLC中的表达进行了初步探索,但仍存在一些限制。首先,研究样本较小,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其次,本研究只观察了CCNB2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而没有深入探究其作用机制。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解释CCNB2在NSCLC中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在NSCLC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ChenD,ZhangL,ShaH,etal.ExpressionandprognosticroleofcyclinB2innon-smallcelllungcancer.ExpTherMed.2019;18(1):495-502. 2.YuM,ZouB,WangQ,etal.OverexpressionofCCNB2isassociatedwithpoorsurvivalinprostateadenocarcinoma.PatholResPract.2019;215(2):252-257. 3.HuangY,HanY,GuoR,etal.Identificationandvalidationofthemethylationbiomarkersof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ClinEpigenetics.2020;12(1):41. 4.XiaoX,YuS,LiS,etal.Genome-widemethylationanalysisidentifiesEP300asaNSCLC-specifictumorsuppressorandprognosticbiomarker.BMCCancer.2019;19(1):1156.